霍尔果斯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的塔楼别称
站在霍尔果斯大学城的操场上往周边看,你很难忽视那些特别的建筑。它们高高耸立,方方正正,像棋盘上的棋子似的散落在校园周围。学生们私下里给这些楼起了个挺形象的名字——“炮楼”。
这称呼吧,一开始听着有点怪,但看久了还真觉得贴切。这些楼普遍比周围的建筑高出不少,外形又像极了老电影里的防御工事。久而久之,“炮楼”这个叫法就在学生中间传开了,甚至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暗号。
那些“塔楼”的故事
说到“炮楼”,就不得不提它隔壁的那些“塔楼”。这两类建筑离得不远,模样也有些相似,但细看之下差别还挺明显。“炮楼”通常更密集,窗户小小的;而“塔楼”则要稀疏些,造型也更多样化。有学生开玩笑说,要是“炮楼”是士兵,那“塔楼”就是军官,各有各的特色。
记得有一次我好奇地问本地同学,这些“塔楼”到底是做什么用的?他咧嘴一笑说,有的是学生公寓,有的是教师宿舍,还有的是办公楼。看来啊,这些被统称为“塔楼”的建筑,实际上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说起来挺有意思,这些建筑虽然在官方地图上有自己的正式名称,但学生们还是更喜欢用这些外号。在校园里,你要是问“求真楼”在哪儿,可能得愣一会儿;但要是问“那个圆顶的塔楼”,立马就有人给你指路。
这些别称怎么来的呢?我琢磨着,大概是学生们给校园生活增添的一点小趣味吧。给冷冰冰的建筑起个外号,瞬间就亲切多了,像是把它们也拉进了自己的朋友圈。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炮楼”这个说法时,我还挺纳闷的。后来才明白,这纯粹是因为建筑的形状。高高的、窄窄的,顶部往往还有突出的部分,远远看去确实有点像军事设施。不过这完全是个善意的昵称,学生们说起时都带着亲切感。
走在校园里,偶尔能听到这样的对话:“晚上回哪个炮楼啊?”“就最北边那个。”瞧瞧,这称呼已经完全融入日常交流了。
这些别称的生命力可真顽强,一届传一届,现在连刚入学的新生都能准确指出哪栋是“炮楼”,哪栋是“塔楼”。这倒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像是某种独特的密码,只有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才能心领神会。
有时候我在想,也许每个大学都有这样独特的称呼体系?那些被学生们私下命名的地方,往往承载着最真实的校园记忆。
黄昏时分,这些“炮楼”和“塔楼”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确实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虽然它们的官方名称可能更正式、更气派,但学生们赋予的这些别称,反而让这些建筑活了起来,有了温度。
说来也怪,毕业多年的学长学姐回来,问起学校的变化时,最先关心的往往是:“北门那儿的那排炮楼还在吗?”你看,这些别称已经成了记忆的坐标,牢牢地刻在每个人的大学时光里。
其实挺有意思的,建筑还是那些建筑,但因为有了这些特别的称呼,它们就不再是冰冷的水泥结构,而成了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带着温度,带着故事。
下次你要是来霍尔果斯大学城,不妨也留意一下这些特别的建筑。没准儿,你也会在心里给它们起个属于自己的外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