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泊头小巷子在哪找客源
泊头这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偏偏有些小巷子藏着不少生意门道。前两天路过老城区,看见几个老板站在巷口张望,手里攥着二维码,见人就凑上前问"要进来看看不"。这让我想起经常有人打听:泊头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其实答案就藏在日常里。
要说现在找客源,光靠站街吆喝可不比从前。南大街的李大姐在巷子里开了十年针织店,去年才开始学着用手机揽客。她把店里的新款围巾拍成短视频,背景就是巷口那棵老槐树,配上"泊头老巷手工针织"的定位,居然真引来不少年轻姑娘顺着导航找过来。有次我问她怎么开窍的,她边理毛线边说:"守着巷子等客人,不如让客人记得住巷子。"
客人认的是熟脸面
西河沿那片巷子弯弯绕绕的,王师傅的剃头铺子藏在最里头。没挂招牌,门口就摆着个红白蓝叁色灯箱,可生意从来没断过。有天下午我去理发,看见他手机响个不停,都是老主顾约时间。问他怎么留着客人,他拿着推子笑笑:"哪个客人挑巷子深浅?人家认的是我这把推子。"这话在理,现在王师傅的孙子帮他在微信建了群,哪天歇业提前说声,街坊们自然互相传话。
如今走在泊头街巷里,常见店家把二维码贴在玻璃门上,有些还配上手写标语。建设路那边有家烧饼铺,老板娘每天清早发朋友圈:"第一炉芝麻烧饼进炉啦",总有人特意绕路来买。有回听见她接电话,对方显然在找位置,她扯着嗓子回:"看见电线杆上拴着红气球的巷子就是!"这比什么地址都管用。
要说这泊头小巷子在哪找客源,倒让我想起个新鲜事。去年冬天文化馆搞非遗集市,原本冷清的东风巷突然热闹起来。卖糖人的赵爷子原本只在巷尾摆摊,现在也学会了让顾客扫他的抖音码,说这样"下次摆摊不用满街敲锣"。确实,后来常见年轻人举着手机屏幕来找他,说要拍个转凤凰的糖画。
黄昏时分经过胜利巷,卖豆腐脑的夫妇正在收摊。叁轮车上挂着个小黑板,粉笔字写着"明早六点老地方"。女人边擦桌子边对熟客说:"明儿给您留碗加卤的。"男人笑着插话:"咱这摊位不用发位置,老主顾都认得炊烟味儿。"暮色里飘着淡淡的豆香,忽然明白有些生意,靠的不是地图上的坐标,而是记忆里的味道。
前两天碰见开五金店的张叔,他正教隔壁新来的租客怎么在社区团购群发消息。听见他说:"把咱巷子口的邮筒拍进去,人家找起来便当。"忽然觉得,这些藏在巷陌里的生意经,就像墙角冒出的青苔,看着不起眼,却自有它生长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