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100米内学生约,漯河百步学子约同游
夏日的傍晚总是带着点说不清的躁动,我刚把电动车停在实验小学东门的梧桐树下,就听见几个家长在闲聊。“咱们这片儿真是方便,从家属院到学校就隔条马路,孩子放学自己溜达着就回家了。”穿碎花裙的妈妈边说边朝校门张望。
这时候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亮起一条消息:“周末漯河100米内学生约一波?文化路新开了家文创店!”发信人是住隔壁单元的王老师。我不禁笑出声——这大概是我们小区家长群的独特暗号吧。住在学校百米范围内,连约会都带着地理标志。
百米圈里的烟火日常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以实验小学为圆心,百米为半径画个圈,竟能圈出半个小社会。早上七点二十,穿校服的孩子们像溪流般从各个楼道涌出,汇向校门;傍晚五点,这支队伍又会反向流动。卖糖糕的大爷总在邮政局门口摆摊,他的叁轮车永远比天气预报还准。
住在百米圈里是什么体验?就是你家窗户永远能听见课间操的音乐,能根据上下课铃声调整做饭时间,连快递小哥都会自动把你的包裹留到放学后再送——毕竟窄巷里挤满家长的时候,电动车确实寸步难行。
上周六的漯河百步学子约同游让我特别有感触。原本只是叁五家约着带孩子去河堤放风筝,结果在业主群里随口一提,最后竟聚了二十多人。穿校服的孩子、拎零食的家长、还有跟着凑热闹的爷爷奶奶,队伍从红枫路口一直延伸到堤坝下。
穿条纹衫的小男孩扯着风筝线在堤坡上奔跑,他妈妈坐在野餐垫上感慨:“搬来之前还嫌老小区房子旧,现在才发现,能让孩子在同学堆里长大,比住新楼盘强多了。”
藏在百米间的温度
这种奇妙的邻里关系,在疫情期间显得尤为珍贵。当时小区封闭管理,我们这栋楼恰好有六个同班孩子。每天网课结束,家长们轮流在群里发起“阳台运动课”,各家孩子隔着窗户互相打招呼,对着手机屏幕做仰卧起坐。
记得有次数学作业需要打印,家里打印机偏偏坏了。在群里发了条求助,五分钟后就收到对门邻居的消息:“放门口了,顺便多打了两份草稿纸。”这种默契,大概就是百米生活圈独有的温度。
现在孩子们都复课了,但那些特殊时期养成的习惯却留了下来。周叁晚上的“楼道读书会”,周五傍晚的“花园跳房子”,还有随时可能发生的漯河100米内学生约饭。有时是赵奶奶做的韭菜盒子,有时是楼下水果店新到的荔枝,任何由头都能变成孩子们聚在一起的契机。
河堤上的芦苇又长高了些,黄昏时总能看到带着水珠的芦花在风里摇晃。就像我们这些住在学校百米内的人家,看似随意的相遇,其实都藏着对生活的细心经营。或许某天,你也会在某个寻常的傍晚,收到这样一条消息:“漯河百步学子约同游,老地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