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聊大周边炮楼别称
一个别号的诞生
在聊城大学读书或者在那儿待过的人,大概都听过“炮楼”这个说法。第一次听见的时候,我还愣了一下,脑子里浮现的是战争片里那种高耸的圆形建筑。可同学们说起“去炮楼吃饭”、“炮楼那家店”,指的明明是学校周边那片灯火通明、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区。
这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好奇地问过不少人。有学长说,那是因为那片区域有几栋楼又高又窄,像火柴盒一样戳在那儿,外形上嘛,就带了点那么个意思。另一个版本则更接地气,说是因为那些楼里小旅馆林立,是给小情侣们约会的地方,大家私下里就戏谑地给了这么个称呼。具体哪个说法是正源,好像也没人深究,反正它就这么口口相传,成了学生们心照不宣的暗号。
你发现没有,几乎每所大学旁边,都有这么一个被学生们用自己独特语言命名的地方。它可能叫“堕落街”,也可能叫“小吃城”,或者像我们这儿,叫“炮楼”。名字听着可能不太雅,甚至有点怪,但里面包裹的,却是我们最真实、最鲜活的大学生活。
舌尖上的“炮楼”
说起“炮楼”,最让人走不动道的,绝对是那五花八门的美食。那简直是拯救了无数晚自习后饥肠辘辘灵魂的圣地。天南海北的小吃,在这儿都能找到踪迹。山东本地的煎饼果子自不必说,重庆的麻辣烫、兰州的拉面、东北的烤冷面……空气里永远混杂着各种香料和油脂在铁板上滋滋作响的诱人香气。
我尤其记得那家卖掉渣饼的小铺,夫妻俩经营,永远是学生们里叁层外叁层地围着。老板娘手法麻利,大叔负责收钱装袋,配合得天衣无缝。刚出炉的饼,外皮酥脆,里面裹着满满的馅料,一口咬下去,烫得直呵气,却又满足得不得了。那份热气腾腾,是多少人对于青春味道的记忆。还有那家奶茶店,面积不大,却承载了无数场宿舍卧谈会的饮料补给,价格实惠,味道嘛,对当时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已经是顶级享受了。
这些藏在“炮楼”里的美味,登不上什么大雅之堂,却比任何山珍海肴都更让人惦记。它不单单是食物,更像是一种精神慰藉,是繁重课业后对自己的小小犒劳。
一方小小天地
除了吃,“炮楼”的功能可太全了。它像是一个校外的、功能强大的补给站。小小的打印社,总是在期末前夜灯火通明,挤满了打印复习资料的学生;几个平方的理发店,托尼老师可能技术不算顶尖,但胜在便宜快捷,是男生们解决“头等大事”的首选;还有那屈指可数的几家小网吧,虽然现在大家都有电脑了,但偶尔约上叁五好友去联机打几局游戏,依然是难以替代的乐趣。
走在那狭窄而拥挤的街道上,耳边是各家店铺招揽生意的吆喝,身边是擦肩而过的、同样年轻的面孔。你会感觉,这里是完全属于学生的地盘,自由,松弛,带着点小小的混乱,却又充满了勃勃生机。它和规整、肃穆的大学校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像是一体两面,共同构成了我们完整的大学生活图景。
所以,“聊城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这个现象,早已超越了它字面的那点戏谑。它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代代聊大学子共同的情感联结。也许未来,这片区域会被改造,那些老旧的楼宇会消失,但“炮楼”这个名字,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那些对于青春、对于友情、对于最简单快乐的日子,会一直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鲜活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