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学生高价通话3小时500元
一通电话引发的思考
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就在上周,我们慈溪有个初中生,花了整整500块钱打了3小时电话。消息在街坊邻居间传开,好多家长的第一反应都是:“现在的小孩怎么回事?”
那是个周五晚上,男孩小哲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他妈妈起初以为孩子在写作业,直到收到话费提醒短信——通话时长180分钟,扣费500元。推开门时,小哲还握着发烫的手机,另一头是他的同班同学。
“我们聊了新出的游戏,还有月考的题目。”小哲低着头,“也说了些烦心事,爸妈总说忙,班上同学好像都不太理解我。”
听到这里,你可能也在摇头。五百块钱啊,够一家人吃好几天的菜了。但仔细想想,这事真的只是孩子不懂事这么简单吗?
小哲的父母是做小生意的,天不亮就出门,回到家孩子都睡了。餐桌上留的便条成了最常见的交流方式。班主任说,小哲这学期变得特别安静,下课总是一个人坐在位置上。
那个接电话的同学后来告诉我:“其实我们说到一半就想挂了,可是小哲一直说再聊五分钟,就这样五分钟又五分钟……”
我突然想起自己上初中那会儿,也有过特别想找人说话的夜晚。只不过那时用的是家里座机,聊再久也不会额外花钱。现在孩子手里拿着智能手机,轻轻一点,可能就花掉了一大笔。
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渴望
这件事让我想起前阵子看到的新闻,有个孩子用压岁钱买游戏装备,一下子刷掉好几千。大人们总说现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可他们心里到底缺了什么呢?
小哲的妈妈后来把那500元话费单贴在了冰箱上。她说不是要责怪孩子,而是提醒自己——钱能再赚,但孩子的成长错过就回不来了。这个周末,他们全家去了公园,就单纯地散步、放风筝。小哲笑得很开心,那种笑容,比任何昂贵的礼物都真实。
其实想想,我们大人何尝没有为情绪买单的时候?心情不好去买杯奶茶,压力大了网购一堆用不上的东西。只不过孩子的这笔“情绪消费”,数额大了点,方式直接了点。
隔壁李阿姨听说这事后说了句挺在理的话:“现在的孩子啊,什么都不缺,就缺个能好好听他们说话的人。”
小哲的班主任最近在班里搞了个“心情树洞”,让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条上投进箱子。没想到,箱子第一天就装得满满的。“原来孩子们有这么多心事,”老师感慨,“只是平时没人倾听。”
这件事过去两周了,小哲家现在定了个新规矩——每天至少一起吃饭半小时,手机放一边。说来也怪,最近的话费恢复正常了,小哲的成绩还提了上去。
有时候我在想,那五百块钱虽然花得心疼,但或许买来了比通话时间更珍贵的东西——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都该认真看看的问题。
下次看到孩子抱着手机不撒手时,也许我们可以先别急着发火,而是走过去轻轻问一句:“要不要和我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