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大学门口暗号变了,校门暗语新调整
那天傍晚的发现
说来也巧,上周五我去莱西大学找表弟吃饭,刚到校门口就感觉不太对劲。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聚在闸机旁,嘴里念叨的好像不是往常的“借过一下”或者“麻烦开个门”。仔细一听,他们正轮流说着“糖醋里脊”“红烧带鱼”之类的菜名,保安大叔点点头,闸机啪嗒一声就开了。我站在那儿愣了两秒钟,心里直犯嘀咕——这莱西大学门口的暗号,什么时候全换新花样了?
表弟小跑着出来接我,听我问起这个立马笑了:“哥,你这消息也太不灵通了!咱们学校的进门暗语新调整都快满月了。”他掏出校园卡在闸机上刷了一下,“以前不是老用诗词接龙嘛,什么‘床前明月光’对‘疑是地上霜’,用了大半年,连门口卖煎饼的大妈都能对两句。学生会觉得太没挑战性,上个月就跟保卫处商量着换了套新的。”
舌尖上的通行证
跟着表弟往食堂走,他边走边给我普及现在的规矩:“现在每天随机抽个主题,周一是地方小吃,周二是电影片名,今天周五固定是家常菜。”正说着,看见个女生抱着书急匆匆跑向闸机,脱口而出“锅包肉”,闸机应声而开。表弟冲我眨眨眼:“瞧见没?要是说个‘满汉全席’,保安还得跟你聊聊哪道菜最正宗呢。”
在食堂吃饭时,表弟隔壁宿舍的老王凑过来吐槽:“可把我害惨了!前天是动漫角色主题,我愣是在门口想了十分钟,把《西游记》里所有妖怪名字都报了一遍,就是没想起个动漫人物。”他扒拉两口饭,“后来还是保安提醒我说‘孙悟空也算动漫人物’,这才放我进来。现在每天出门前都得临时抱佛脚,刷半小时美食视频或者热播剧。”
我忽然想起什么:“那要是有校外的人来,不知道这套规矩怎么办?”表弟指指闸机旁边的服务窗口:“那边有临时通道,登记身份证就能进。不过好多访客知道这个规矩后,反而特意要试试,上次来了个教授,在门口跟保安聊了十分钟川菜,说是比学术讨论还有意思。”
暗号之外的暖意
晚饭后表弟送我到校门口,正赶上几个留学生在那比划。一个金发姑娘努力地说着“麻-婆-豆-腐”,虽然发音别扭,但保安大叔还是竖起大拇指给她开了门。另一个小伙子的“北京烤鸭”说得字正腔圆,引得周围同学纷纷鼓掌。
表弟看着他们,语气里带着点自豪:“你别看就是个进门的小游戏,这莱西大学门口的暗号调整之后,倒是把大家都联系到一块儿了。上周有个大叁学姐在门口教大一新生背古诗,就因为那天是唐诗主题。食堂阿姨现在打菜都会多问句‘今天主题是什么’,生怕我们记不住饿肚子。”
我想起表弟大一时那个腼腆的样子,现在却能站在校门口跟学弟学妹自然地说笑,或许这些看似无厘头的暗号,真在不知不觉间打破了什么。
离开时我特意走了临时通道,登记时顺口问了保安一句:“明天周六是什么主题啊?”保安大叔神秘地笑笑:“周末主题不固定,全看心情。说不定是童年动画片,也可能是流行歌曲,您要是感兴趣,明天再来猜猜看?”
走在回家的路上,晚风习习。我想着那些站在校门口苦思冥想的年轻人,想着他们为了一句暗号翻手机、查资料的样子。这道看似普通的校门,因为这些不断变化的暗语,竟然成了连接彼此的独特空间。或许明天,又会有新的故事在这扇门前悄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