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生品茶喝茶上课,校园茶香伴读时光
茶香弥漫的晨读时光
清晨七点半,攀枝花学院的教室里飘着淡淡的茉莉花香。几个学生正不慌不忙地往保温杯里添热水,茶叶在杯中缓缓舒展。"这是咱攀大特有的早课风景。"大叁的李同学边说话边晃了晃手中的玻璃杯,"你看这红茶汤色多亮,就像咱们攀枝花的朝阳。"
说来也怪,自从班里兴起这股品茶风,原本踩着点进教室的人居然提前了十分钟。靠窗的座位总是最先被占满,那里摆着各式各样的茶具:简易的飘逸杯、古朴的盖碗,还有个四川同学带来的藏式茶壶。英语专业的王琳笑着分享:"最开始就是图个提神,后来发现捧着热茶背单词,效率特别高。"
教学楼的开水间最近添置了叁个新饮水机,还特别标注了不同温度区间。管理阿姨说现在学生们接水都会问温度,泡绿茶的要85度,黑茶的要滚烫。这些细节渐渐成了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图书馆门前那几棵年年开花的叁角梅。
茶盏里的交流时光
下午的选修课间隙,人文学院的几个学生围坐在石桌旁。茶艺社社长张晓宇正在演示如何冲泡本地的米易绿茶,"咱们攀西高原的茶叶光照足,滋味特别醇。"他小心地将茶汤分入品茗杯,动作熟练得像在实验室里做滴定实验。
这种自发形成的茶聚,往往能聊出课堂外的新天地。学旅游管理的同学突发奇想,把本地的迤沙拉彝族茶俗写进了创业计划书;农学专业的学生则研究起盐边县的茶树种植海拔。茶香缭绕中,不同专业的思维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有位教授偶然路过,也被这氛围吸引加入。他端着一次性纸杯感慨:"我教书二十年,第一次见到学生把传统文化这么自然地融入日常学习。"那天的讨论从茶叶内含物质聊到茶马古道历史,直到夕阳把每个人的茶杯都染成暖金色。
学生品茶喝茶上课这件事,悄然改变着校园的节奏。原来吵吵嚷嚷的课间,现在多了几分闲适。有人带着茶具去图书馆,在书香与茶香中完成论文;考研党们组建了"深夜茶话"群,互相提醒换茶叶的同时也不忘分享复习资料。这种慢下来的学习状态,反而让大家更懂得如何专注。
春天的校园里,紫荆花落在一组露天讨论的学生肩头。他们正在准备市场营销课的案例展示,桌上的平板电脑旁边,紫砂壶正冒着热气。"我们发现边喝茶边 brainstorming,创意来得特别快。"组长说着给每位成员续茶,他们刚聊出的新点子,正好用来说服犹豫不决的组员。
这些年轻的身影或许还没完全读懂茶道的深意,但他们正在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让古老的饮品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当茶香遇见书香,当传统遇见青春,这幅发生在攀枝花校园里的生动图景,正悄悄书写着新时代的学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