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车站附近小巷子玩耍的地方,车站周边小街游玩去处
坐在集安车站的长椅上等朋友,我忽然注意到站台后方那片交错的小巷。青砖墙缝里探出几丛野草,晾衣绳上飘着花衬衫,空气里飘着若有若无的醋酱香。这可比导航软件上那些网红景点鲜活多了。
顺着坡道往巷子深处走,第一个惊喜是家开了叁十年的打糕摊。棉布帘子后头,系着围裙的大婶正用木槌捶打米团。她见我探头探脑就笑了:“刚出锅的豆面卷子,买半斤送一块尝尝?”热乎乎的打糕裹着黄豆粉,咬下去满口糯香。大婶说女儿在省城工作,自己守着老铺子是因为“街坊早上没我这口打糕,喝茶都不香”。
转角遇到旧书店
再往前有个九十度转弯,差点错过嵌在墙里的旧书店。老板在门口藤椅上修一本《长白山志》,听见风铃响头也不抬:“随便看,五块钱一本。”书架间仅容一人侧身,却藏着1987年的列车时刻表、手绘药材图鉴,甚至找到泛黄的抗联故事集。结账时老人突然说:“车站改建那年,我抢救下不少旅客落下的书。”他用橡皮轻轻擦拭书页的动作,像在抚平时光的褶皱。
午后阳光斜照进巷子时,我在修鞋摊前歇脚。老师傅边给皮鞋换底边哼着《阿里郎》,工具箱里锥子榔头叮当作响。他指指石阶上玩弹珠的孩子们:“他们爷爷也在这条巷子滚铁环哩。”顺着望去,墙根蹲着卖山野菜的婆婆,塑料布上摆着刺嫩芽、猴腿儿,过路的大爷停下来教她辨认新采的蕨菜。这种不经意的热闹,比精心策划的市集更让人舒坦。
傍晚巷口支起烧烤架,炭火噼啪作响中,穿校服的少年围着买烤串。卖糖葫芦的大叔认熟客,偷偷给常客的串上多裹层糖衣。斜对面理发店里飘出九十年代的歌,红色转灯慢悠悠地转着。这些看似寻常的集安车站附近小巷子玩耍的地方,其实藏着最地道的活法。当车站广播响起,我带着满身烟火气往回走,忽然觉得——真正的好风景,从来不在路标指向的终点,而是水泥缝里自然生长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