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巴中足浴光说不练原因
巴中街头的足浴店是越来越多了,晚上散步路过,霓虹灯招牌一个比一个亮堂。可奇怪的是,有些店开张时锣鼓喧天,没过半年就悄悄换了招牌。这不免让人纳闷:巴中足浴店为什么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呢?
前两天和老街坊喝茶闲聊,提到解放路那家新开的"舒心阁"。开业那阵子充卡优惠力度大得吓人,结果前两天突然关门歇业,会员们都在到处找人维权。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光打雷不下雨。
服务跟不上宣传的步子
仔细想想,这些店开业时哪个不是说得天花乱坠?什么"祖传手法""金牌技师",实际上连个像样的足浴盆都凑不齐。我表弟上个月去体验过一家,回来说按摩师的手法生硬得很,还不如自己在家泡脚。这就好比去餐馆吃饭,菜单写得让人流口水,端上来的却是隔夜菜。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店连最基本的卫生都搞不好。毛巾带着可疑的污渍,泡脚桶边沿还沾着上一位客人的死皮。这样的服务质量,难怪顾客去了一次就再也不肯上门。这让我想起城南那家"足下生辉",开业时请了舞狮队助兴,现在倒好,连霓虹灯都坏了一半。
经营者的短视心态
跟几个开过店的朋友深聊才发现,很多经营者压根没打算长久经营。他们盘算的是快速回本,最好叁个月内就能盈利。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直接导致在员工培训、设备更新上能省则省。
认识的一位李姓老板说得实在:"现在人工成本这么高,正经请个有经验的技师月薪要五千起步,还不如找两个临时工凑合。"可是啊,顾客的脚底板最诚实,手法到不到位,一按就知道。这种凑合的心态,恰恰成了巴中足浴光说不练的最主要原因。
还有更离谱的,有些店开张就搞恶性竞争。对面卖298的套餐,他非要压到198,结果利润空间被压缩得所剩无几,最后只能在服务质量上偷工减料。这就像菜市场砍价,价钱是砍下来了,秤砣底下却偷偷垫了东西。
顾客的期待在变化
现在的消费者可不像十年前那么好糊弄了。大家工作累了一天,花百来块钱做个足浴,图的是实实在在的放松。要是发现宣传和实际差距太大,下次肯定不会再来。更别说现在手机点评这么方便,一家店的口碑,翻翻美团评价就一目了然。
我同事小张说得在理:"去年我在建设路那家店充了值,结果发现他们连最基本的穴位都按不准。后来在朋友圈吐槽,好多朋友都说遇到过类似情况。"这种口耳相传的负面评价,对店铺生意的影响可是致命的。
说到底,巴中足浴店要想摆脱"只吹不做"的帽子,还得在服务质量上下真功夫。毕竟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谁家手法到位、服务贴心,大家的脚底板最清楚。要是还抱着"赚快钱"的想法,恐怕再过半年,又得换一批新招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