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巷弄深处的温情故事
夏日的午后,我无意间拐进了这条不起眼的小巷。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墙角的青苔绿得发亮,空气中飘着隔壁阿婆家炖肉的香气。就在这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巷深处,我听到了对于他们俩的故事。
陈爷爷和李奶奶住在这条巷子最里头那间老房子里。那房子门牌号是150号,窄窄的木门漆都斑驳了,可门口那几盆茉莉花开得正盛。邻居说,这花陈爷爷伺候了五十年,因为李奶奶最爱茉莉的香味。
巷子里的日常
每天清晨五点,陈爷爷准时起床,轻手轻脚地溜出门去买豆浆油条。李奶奶牙口不好,他就把油条泡在豆浆里,等她起床时刚好软乎。这个习惯,从他们结婚第二年就开始了,到现在整整48年。“她跟着我吃苦,这点小事算什么。”陈爷爷有次这么跟我说,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
他们的日子过得细水长流。下午常看到两人坐在门口那把旧竹椅上,陈爷爷读报纸,李奶奶缝缝补补。有时什么都不做,就那么安静地坐着,看巷子里人来人往。有回我好奇问他们,这么坐着不无聊吗?李奶奶笑了笑:“两个人在一起,做什么都有意思。”
巷子里的年轻人总爱拿他们打趣,说这把年纪了还这么腻歪。陈爷爷听见了也不恼,反倒挺得意:“你们懂什么,我们这可是当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金贵着呢!”
那些年的事
后来从老邻居那儿听说,他们年轻时可不容易。陈爷爷当年是机械厂的学徒,李奶奶在纺织厂做工。结婚时家里反对,说两家条件都不好,在一起更是苦上加苦。他们没听,借了朋友家这间小屋就结了婚。
最艰难的那几年,陈爷爷下岗,李奶奶也生病住院。陈爷爷白天在外面打零工,晚上去医院陪床,就这么硬撑了过来。巷子口修自行车的老张还记得,那时陈爷爷每天就啃两个馒头,省下的钱都给李奶奶买营养品。
“苦是苦了点,”李奶奶后来提起这段时语气很平静,“但我知道,有他在,天就塌不下来。”她说这话时,正慢悠悠地给陈爷爷整理衣领,动作自然得就像呼吸一样。
如今孩子们都想接他们去住新楼房,老两口总是拒绝。说舍不得这条住了大半辈子的巷子,舍不得左邻右舍,更舍不得这间装满回忆的老屋。其实大家都明白,他们是舍不得彼此在这里度过的一点一滴。
傍晚时分,我又看见他们并肩坐在门口。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长到几乎覆盖了整个巷子的宽度。陈爷爷正小声跟李奶奶说着什么,把她逗得直笑。那笑声不大,却让整条巷子都变得温柔起来。
我忽然明白了,所谓爱情,未必需要轰轰烈烈。在这条普普通通的小巷里,在这间门牌150号的老屋里,两个人用一辈子的相守,书写着最动人的巷弄深处的温情故事。这样的感情,比任何誓言都来得真实,来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