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品茶上课,嘉峪关茶艺学习体验

发布时间:2025-11-04 09:02:01 来源:原创内容

坐在从兰州西行的列车上,窗外是愈发辽阔的戈壁滩。朋友在微信上问我:“大老远跑去嘉峪关,就为了上个课?”我回了个笑脸,心里却满是期待。这趟旅程,确实是为了一堂特别的课——嘉峪关品茶上课。

课堂不在寻常的教室,而是在关城脚下一位老茶人的小院里。推开门,茶香混着戈壁特有的干燥空气扑面而来,让人精神一振。老师姓陈,两鬓斑白,说话不紧不慢的。他正在拨弄着小炭炉,红红的火苗舔着铁壶底,发出轻微的呼呼声。

一杯茶的千年回响

“咱们今天不说什么高深的茶道,”陈老师递过来一杯刚沏好的茯茶,“就先尝尝,这茶有什么不一样?”我小心地抿了一口,初觉微苦,咽下后喉头却泛起丝丝甘甜,还带着某种独特的陈香。

“是不是有点像这嘉峪关?”陈老师笑着说,“乍看粗犷,深处却藏着韵味。”他告诉我们,古时丝路上的商队,就是带着这样的茶砖出关西行。茶马古道上,一块块紧压的茶砖,既是商品,更是旅人的良伴。在干燥的戈壁滩上,这一碗茶能生津解渴,安抚思乡之情。

我端着温热的茶杯,望着不远处巍峨的关楼,忽然明白了些什么。这嘉峪关品茶上课,学的不是泡茶的步骤,而是感受茶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活过。

陈老师开始教我们动手。他取出一块压制紧密的茯茶,用茶针仔细地撬开。“劲儿要匀,”他边说边示范,“不能急,也不能太轻。”我试了试,才发现这真是个技术活。用力猛了,茶碎得到处都是;劲儿小了,又根本撬不动。

“就像咱们做人做事,都得找到那个恰当的力道。”陈老师的话总是这么朴实,却又耐人寻味。

水沸了,蒸汽顶得壶盖轻轻跳动。陈老师提壶高冲,热水注入满是茶丝的盖碗,深红的茶汤顿时翻涌起来。他盖上盖子,静待片刻,然后将茶汤倒入公杯。整个过程流畅自如,没有多余的花哨动作。

“在嘉峪关喝茶,不必拘泥于南方的繁文缛节,”他说,“但要懂得尊重每一片茶叶,珍惜每一滴水。”这话说得真好。在这片缺水的土地上,任何浪费都显得格外刺眼。

轮到我尝试了。手有些抖,水温好像也不太对。泡出的茶汤,味道比陈老师泡的淡了不少。他却点点头:“头一回,能泡出茶味就不错了。茶如人生,多试几次,自然就找到感觉了。”

傍晚时分,我们捧着茶杯,坐在院子里看夕阳。落日的余晖洒在嘉峪关城楼上,给这座古老关隘披上了金色的外衣。手中的茯茶已经泡了七八道,茶色渐淡,但回味依然绵长。

“知道为什么叫‘品茶上课’吗?”陈老师忽然问,“因为真正的课堂,不在我这里,而在你们手中的这杯茶里,在你们眼前的这片天地间。”

我恍然大悟。这趟嘉峪关茶艺学习体验,学的不仅是茶的技艺,更是通过这杯茶,去读懂这片土地的故事。就像那经过时间陈化的茯茶,初尝或许不够惊艳,但细细品味,方能领略其深厚的内蕴。

离开时,陈老师送了我一小块茯茶。“带着它,也算把嘉峪关的味道带走了。”我郑重地接过,放入行囊。回程的列车上,我还能感觉到口中那若有若无的甘甜,仿佛这段独特的嘉峪关茶艺学习体验,已经深深印在了记忆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