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品茶上课微信,集安品茶学习交流群
最近好几个朋友来问我,知不知道“集安品茶上课微信”这个群。巧了,我还真在里面待了小半年。说来也挺有意思,一开始我就是冲着“品茶”这两个字加的,心想无非就是大家晒晒茶具,聊聊茶叶价格。
可进去之后才发现,跟我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个群,更像是一个线上大课堂,只不过课堂的主题,紧紧围绕着一个“茶”字。
从一片叶子开始的学习
我记得有一回,群主发了张干茶图片,黑乎乎的,看着不怎么起眼。他问:“有谁认得这是什么?”底下有人猜熟普,有人猜黑茶。我盯着看了半天,也没敢吱声。过了会儿群主才揭晓,这是陈化了十五年的老白茶。我当时就愣了,白茶不是以“一年茶,叁年药,七年宝”着称吗?十五年的,真没见过。
群主接着开始讲老白茶的香气转化,从新茶时的青草香,到叁五年后的荷叶香,再到十年以上的药香、陈香。他说,光靠文字描述不行,得实际闻过、喝过,身体才能记住。那天晚上,我把自己存了叁年的白茶翻出来,仔细闻了又闻,好像真能捕捉到一丝丝不同于以往的、淡淡的甜香。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突然听懂了一首以前觉得平平无奇的歌。
你看,这就是集安品茶学习交流群的日常。它不是给你一堆枯燥的理论,而是抛出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一个具体的茶样,让你自己去对比,去感受。
不光是理论知识,群里聊得最多的还是冲泡。同一个茶,怎么你泡出来又苦又涩,别人泡就甘甜顺滑?水温差几度,出汤快慢几秒,影响居然这么大。有次我按群里一位老师的方法,用低水温慢悠悠地冲凤凰单丛,之前那种霸道高扬的香气变得柔和了,茶汤里竟然出现了类似蜜桃的甜味,这在我以前的牛饮式泡法里是绝对体验不到的。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变了。以前喝茶,就是一个大水杯,抓把茶叶泡一天。现在呢,会开始留意茶叶的条索,闻一闻干茶香,注水时观察茶叶舒展的姿态,感受每一泡之间香气和汤感的变化。这个群没有硬邦邦的考试,但每一次的实际操作,都像是一次随堂小测,让你在实践中自己找到答案。
群里的人也很有意思。有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爱好者,也有深耕行业十几年的茶商,还有几位似乎对茶叶历史和地方风土特别有研究的老先生。大家因为“茶”这个共同爱好聚在一起,氛围反而特别纯粹。没有人炫耀自己多懂,或者自己的茶多贵,更多的是分享和讨论。“哎,我这款茶最近喝起来有点水味,大家帮忙分析下是受潮了还是我冲泡的问题?”“谁喝过某某山场的茶,感觉和另一个山场的对比怎么样?”
这种围绕“集安品茶上课微信”展开的交流,让我感觉不是在孤独地学习,而是有一大帮志同道合的茶友,可以随时请教,随时分享点滴心得。有时候工作累了,打开群聊,看看大家又在探讨什么新话题,或者欣赏一下群友分享的精美茶席照片,心情也会跟着放松下来。
所以,如果你也对茶感兴趣,想找一个地方真正地学点东西,而不只是泛泛地聊天,那么像这样的集安品茶学习交流群,或许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可能不会立刻让你变成专家,但一定会让你手中的那杯茶,变得更有滋味,也让你对茶的理解,更深那么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