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98场体验分享,朔州活动现场经历感受
那天的阳光特别好,照着朔州老城区青灰色的墙砖。我顺着人流往前走,还没到地方就听见了音乐声——这下可来对时候了,朔州98场体验分享正要开始。
场地设在老粮仓改建的文化空间里,挑高特别足,说话都带着回音。组织者是个穿深蓝色卫衣的小伙子,正拿着喇叭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我找了个靠前的位置站着,能清楚看到台上那些本地的老师傅们在调试乐器。说实话,这种氛围在视频里是感受不到的,非得身临其境才行。
那些让人挪不开眼的瞬间
开场是八个老人家的锣鼓表演,平均年纪得有七十往上。可一敲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整个屋子都被震得嗡嗡响。打头的那位老师傅,手上青筋都看得清清楚楚,每个动作却依然利落得很。我旁边站着的应该是他孙女,小声跟我说她爷爷练这个练了五十年。五十年啊,我想着,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们敲出来的声音特别厚实,有种时间沉淀下来的味道。
接下来的表演更让我意外。几个年轻人用现代舞重新编排了传统秧歌,刚开始觉得有点怪,看着看着却特别对味。旋转时扬起的衣角和老房子木梁的阴影迭在一起,那种新旧交融的感觉,反倒比单纯的传统表演更打动我。这时候我突然明白了,朔州活动现场经历感受最珍贵的地方,就是能看到这些活生生的、正在发生的变化。
中场休息时,我溜达到旁边的体验区。有个大姐在教怎么用高粱杆编小动物,我学了半天,编出来的东西还是歪歪扭扭的。大姐笑着说没关系,说这个就得慢慢来。她手上动作不停,嘴里还念叨着这些老手艺要是没人学,以后可就真见不着了。我看着她手指翻飞编出的蝴蝶,突然觉得这场活动做的真是时候。
下半场更热闹了,台上台下互动特别多。有个环节是请观众上台学耍孩儿戏的身段,我本来没好意思上去,结果被旁边的大爷推了一把。站在台上才发现,那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特别考验腰腿功夫。教戏的老师说,现在愿意学这个的年轻人不多,但他们还是每年都办这种活动,“万一有人因为看过一次就喜欢上了呢?”
活动结束的时候天都黑了,大家还聚在院子里不肯走。我听见组织者在和几个老人商量下次活动的时间,说要把场地再扩大一些。回头看看还亮着灯的老粮仓,突然很庆幸今天来了。这种原汁原味的朔州98场体验分享,比起那些隔着屏幕的观看,确实多了不少温度。
走在回去的路上,我还在回想那个编高粱杆的大姐说的话。她说每个来参加活动的人,都是这些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想想也是,要不是有这么多人来,这些东西可能真的就慢慢消失了。这趟来得值,不光开了眼界,还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不一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