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火车站小巷子,宿迁站旁老街巷

发布时间:2025-11-09 19:29:35 来源:原创内容

那天下午路过宿迁火车站,忽然想起朋友提过一嘴,说站台后面藏着几条老巷子。反正离发车还有两小时,我索性拐进了车站西侧那条不起眼的小路。

刚转过墙角,喧嚣突然就静了下来。柏油路变成了青石板,空气里飘着若有若无的煤炉味。巷子窄得刚好能过两个人,晾衣绳从这家窗台牵到那家屋檐,挂着的衬衫还在滴水。有个大爷坐在门槛上修自行车,扳手敲得叮当响,听见脚步声抬头冲我笑了笑。

巷子里的光阴

再往里走,看见个挑着担子卖豆腐脑的。木桶盖一掀,热气腾地冒起来。“叁块钱一碗,”他边说边舀,“在这片转了二十年啦。”我接过搪瓷碗,顺势坐在旁边的石墩上。他指着巷口:“早先火车站还没扩建,这儿可热闹了,每天五六趟绿皮车经过。”

正聊着,二楼窗户吱呀推开,探出个系围裙的阿姨:“豆腐脑,留两碗!”卖豆腐脑的应了一声,熟练地往塑料盒里装。这样的对话,想必每天都在重复。住在宿迁站旁老街巷的人们,似乎还守着某种旧时的节奏。隔壁裁缝铺的老板娘踩着缝纫机,针脚声密密匝匝的,和车站广播隐约传来的到站信息迭在一起。

墙角蹲着几只流浪猫,见我走近也不躲。其中一只黄白花的甚至凑过来,蹭了蹭我的裤腿。卖豆腐脑的笑了:“它们比人还熟悉这儿,哪家厨房几点开门,比闹钟都准。”

越往深处走,越能感受到宿迁火车站小巷子特有的温度。修表店老师傅戴着单眼放大镜,正在调试一座老座钟;杂货店门口用粉笔写着“新到麦芽糖”,字迹被雨水淋得有些模糊。这些看似与时代脱节的小店,却成了老街坊生活中离不开的存在。

忽然听见火车鸣笛,由远及近。巷子里的每个人都在继续手里的活计,只有我下意识地看了看表。卖豆腐脑的注意到我的动作,摆摆手:“听多了就惯了。有时候夜里躺床上,还能根据车轮声分辨是货运还是客运呢。”

准备离开时,又碰见那个修车的大爷。他正在给链条上油,见我过来便问:“车要修吗?”我说只是逛逛。他点点头:“现在专程来逛巷子的年轻人不多了。”这句话他说得很平常,我却莫名听出了些许感慨。

回到车站广场,再看那些行色匆匆的旅客,忽然觉得我们像在两个世界。他们忙着抵达或离开,而一墙之隔的宿迁站旁老街巷里,时间还慢悠悠地打着转。青石板路被斜阳拉出长长的影子,某个窗口飘出晚饭的香气,那些看似寻常的瞬间,原来都藏着这座城市的体温。

或许每条这样的宿迁火车站小巷子,都是城市记忆的容器。装得下火车的轰鸣,也装得下豆腐脑的热气,装得下几代人的日常。下次若再路过,我大概还会拐进去——不为怀旧,只是想确认那些熟悉的声响和味道,是不是还好好地留在原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