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小粉灯一条街,开平小粉灯街景
傍晚时分,我站在开平小粉灯一条街的路口,看着那些暖融融的灯光一盏接一盏地亮起来。这条街可真有意思,每家店铺门口都挂着样式差不多的小粉灯,远远看去像是一条发光的粉色丝带。
这些灯罩都是手工糊的,薄薄的棉纸染成淡粉色,罩在老式灯泡外面。光线透过纸罩变得特别柔和,不刺眼,照在人脸上都显得好看了不少。我猜啊,这可能就是这条街名字的来历吧。
街上的日常光景
傍晚五六点钟,街上就热闹起来了。卖糖水的大叔把木桌椅搬到门口,不锈钢锅里咕嘟咕嘟煮着红豆沙。隔壁理发店的老师傅还在给老主顾剪头发,电动推子的嗡嗡声和锅里的咕嘟声混在一块儿,听着特别生活。
我走进常去的那家糖水铺,老板娘正踮着脚调整门口那盏小粉灯。“这灯挂歪了,看着别扭。”她边说边小心地转动灯绳。我这才发现,整条街的小粉灯高度都差不多,像是商量好了似的。
“这条街的灯啊,都是老规矩了。”老板娘给我端来一碗绿豆汤,“从我很小的时候就是这样,傍晚亮灯,夜里十二点熄灯。这么多年了,从来没变过。”
坐在隔壁桌的老爷爷接过话茬:“我小时候这些灯就在了。那会儿灯罩还是用宣纸糊的,现在换成了棉纸,更耐用些。”他慢悠悠地搅着碗里的芝麻糊,“这开平小粉灯街景,几十年如一日,看着就让人心安。”
正说着话,街上传来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放学回家的孩子们背着书包从灯下经过,粉色的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
灯光下的手艺人们
再往街里走,能看到好些传统手工艺店铺。做竹编的老伯就着灯光编篮子,手指灵活地翻飞。他说这粉色的光刚好,不像白炽灯那么刺眼,晚上干活眼睛不累。
对面裁缝铺的阿姨正在灯下熨衣服。蒸汽腾起来,在粉色灯光里变成了一团温柔的雾。“这光线看布料颜色最准,”她笑着说,“白天太阳光太强,反而容易看走眼。”
我注意到她铺子里的那盏小粉灯格外旧些,灯罩边缘都泛黄了。“这是我母亲那辈传下来的,”阿姨解释道,“搬过叁次店,这盏灯一直带着。有时候老顾客找不着店,就认这盏灯。”
开平小粉灯一条街的灯光,就这样见证着一代代人的生计和传承。这些灯光下,不仅有生意往来,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走到街角,遇见正在换灯罩的杂货店老板。他站在梯子上,小心翼翼地把新灯罩套上去。“现在会做这种灯罩的人不多了,”他叹了口气,“全城就剩西街的老陈还会这门手艺。我每次都是找他定做,就怕哪天没人会做了。”
新灯罩亮起来的那一刻,整片角落都沐浴在熟悉的粉色光晕里。老板满意地点点头:“这样就对了,这条街的味道不能变。”
夜色渐深,街上的行人慢慢少了。糖水铺收拾着桌椅,理发店拉下了卷帘门。但那些小粉灯还亮着,安静地守护着这条老街。偶尔有晚归的人经过,灯光为他们照亮回家的路。
我站在街口回头看,整条街笼罩在温暖的粉色光晕里。这条开平小粉灯一条街,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市最有人情味的风景。这些看似普通的灯光,串起了多少人的记忆和日常。或许,这就是它能够一直留存下来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