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小巷两百元情缘故事
遵义的老巷子总是弯弯绕绕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那天下午四点多,我蹲在巷口抽烟,看见阿梅从裁缝铺里探出半个身子,手里捏着两张皱巴巴的百元钞票。
她和王师傅的对话顺着风飘过来:"改这件旗袍的工钱...先付这些行不?"王师傅的剪刀声没停:"哎哟,你每回都这样..."
两百块钱的来由
后来熟了我才知道,那两百块是阿梅在隔壁餐馆端了叁天盘子的工钱。她住在巷尾那间月租叁百的阁楼,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赶去菜市场帮人看摊。有回她指着晾在窗外的蓝布旗袍跟我说:"这是我最体面的衣裳了,等着穿它去照相馆拍张像样的照片。"
陈明出现的那天正在下雨。他抱着被雨淋湿的画板躲到裁缝铺的屋檐下,恰巧撞见阿梅在试改好的旗袍。后来他总说,那天雨里的阿梅像褪了色的年画里的人,眉眼温润,袖口磨出的毛边都带着光。
他开始经常来巷子里写生,画歪斜的电线杆,画墙头的野猫,但画得最多的还是阿梅。有时用炭笔速写她择菜的侧影,有时用水彩染她洗得发白的衣角。阿梅给他当模特从来不要钱,只说:"你把我画好看些就行。"
直到某天陈明接到家里电话,说要他回去相亲。那天晚上他坐在阿梅的阁楼下抽了半包烟,第二天清早,往她窗台塞了张卷起来的画。画里阿梅穿着那件蓝旗袍,站在开满牵牛花的巷子深处,右下角用铅笔写着:嫁给我吧。
巷子里的婚礼
他们真的在巷子里办了酒席。街坊们凑钱买了红绸缎,王师傅亲手做了新娘礼服,餐馆老板借出桌椅碗筷。婚礼那天,阿梅头上戴的绒花才叁块钱,但笑得比谁都灿烂。陈明送给她的结婚礼物是幅小画,装着两百块钱的旧信封被精心装裱在画框角落。
如今他们还在巷口开了家画室,兼卖阿梅做的扎染布艺。有回看见外地游客想买那幅定情画,陈明直摆手:"这个不卖,这是我们的小巷两百元情缘故事。"阿梅在边上缝香囊,抿嘴笑了笑。
暮色染红青瓦时,常能遇见他们挽着手在巷子里散步。有次听见陈明对阿梅说:"等以后赚了钱,给你买真金首饰。"阿梅把脑袋靠在他肩上:"有那幅画就够啦。"风吹过巷子,墙角的牵牛花轻轻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