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火车站小巷子,邻近车站的街巷景致
站台外的另一番天地
每次走出凌海火车站,我都会习惯性地右拐,钻进站前广场旁那条不起眼的小巷。和宽敞明亮的候车大厅比起来,这里像是另一个世界。行李箱轮子与石板路的碰撞声忽然变得沉闷,空气里飘着若有似无的葱花饼香气,混着老房子那种潮湿的木料味道。
巷子不宽,两侧是些有些年头的矮房。几家小餐馆的招牌被雨水冲刷得字迹模糊,老板娘正坐在门口择菜,偶尔抬头看看过往的行人。五金店的老师傅蹲在店门口修理水壶,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很有节奏。住在这儿的人似乎都认识,路过时总要停下闲聊两句,谁家孩子考学啦,哪家店铺又进了新鲜货啦。这种慢悠悠的生活气息,和百米之外车站里行色匆匆的旅客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我特别喜欢傍晚时分来这里。夕阳把巷子西头的墙面染成橘红色,各家厨房开始传出炒菜的滋啦声。有个推叁轮车卖豆腐脑的大爷总是准时出现在巷口,他的小喇叭里放着略带杂音的戏曲选段。几个放学的孩子围着车子,眼巴巴地盯着那桶白花花的豆腐脑。这幅画面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每天放学最期待的就是校门口那些小吃摊。
就在这条凌海火车站小巷子里,藏着一家特别地道的面馆。门脸窄小,只能放下六张桌子,但生意总是很好。老板娘说,她在这儿开店二十多年了,见证了好几代旅客的故事。有赶早班车来不及吃早饭的上班族,有刚下火车拖着行李来找地方填肚子的游客,还有像我这样特意绕道过来解馋的回头客。
面馆的窗户正对着车站的背面,从那儿能看到火车缓缓进出站。有时吃着面,会听见汽笛长鸣,然后看见一列绿皮车缓缓启动。老板娘边擦桌子边说:“看着这些火车,就像看着时间的指针,一趟一趟,把人们送来又送走。”她说得真对,这条邻近车站的街巷景致,就像车站故事的续集,记录着人们稍作停留时的生活片段。
巷子深处有家旧书店,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大爷。店里堆满了泛黄的旧书,从六七十年代的小说到过期杂志,什么都有。大爷说,这些书很多都是旅客留下的,“有些人旅途太长,带太多书太重,看完就放在我这儿了”。翻着那些书页间偶尔夹着的车票或便签,你会想象上一个读者是在怎样的旅途中翻阅这本书。
雨天的巷子又是另一番味道。雨点打在瓦片和塑料棚上,声音层层迭迭。行人匆匆躲进沿街店铺的屋檐下,小餐馆里顿时热闹起来。玻璃窗上蒙了层水汽,模糊了屋内暖黄的灯光和屋外阴沉的天空。这种时候最适合要碗热汤面,听着雨声,看巷子里积水泛起涟漪,等待雨停的间隙反而成了旅途中的小憩。
站前广场总是急着把人送向远方,而这条小巷却让人想停下来。它不像车站那样目标明确——出发或到达,而是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让奔波的人能喘口气,在踏上下一段旅程前,先尝一口当地的味道,看一眼当地人的生活。这种介于旅途与归宿之间的感觉,大概就是这条小巷最迷人的地方。
天色渐暗,巷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我起身准备离开,听见不远处车站广播正在播报某趟列车的检票通知。这条邻近车站的街巷景致,在暮色中更显得宁静而温暖,仿佛在提醒每个路过的人:旅途再匆忙,也别忘了这些细微处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