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定西少年家教一小时50元
最近朋友圈里有个事儿传得挺热,定西一个14岁的初中生,靠做家教每小时能挣50块钱。我刚听说时也愣了愣,现在的中学生都这么厉害了?
这事儿让我想起邻居家读高二的小玲。她上学期数学老不及格,后来请了这位小老师辅导,期末居然考了78分。她妈逢人就夸:“那孩子讲题特别透,连应用题里的弯弯绕都能掰扯明白!”
少年家教的特别之处
其实仔细想想,定西少年家教能受欢迎不是没道理的。他们刚经历过初中阶段,对知识点和易错点门儿清。比如解二元一次方程,老教师可能直接套公式,而这些小老师会指着作业本说:“我上个月也在这儿卡壳过,你得先把等式两边整理齐了。”
有个家长跟我聊过,她儿子以前见着家教就躲,现在倒好,每到周末主动把草稿纸摊好。问孩子为啥转变这么大,孩子挠着头笑:“他讲话跟我们语文课代表差不多,不摆架子。”这话挺实在,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而是能并肩作战的伙伴。
现在很多家长开始认可定西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的辅导方式。虽然比大学生家教便宜二十来块,但效果反而更接地气。就像隔壁张阿姨说的:“大学生解题太快了,叁步并两步,孩子还没反应过来就跳到下一题。这些小老师解题时会念叨‘这里要检查符号’,‘上次我就栽在这道选择题上’,听着特别踏实。”
藏在补课费背后的温度
我见过那个戴眼镜的小老师。周六下午他总背着双肩包匆匆赶路,有次在便利店碰见,他正对着矿泉水啃面包。聊起来才知道,他攒钱想买套《时间简史》,“学校图书馆的借阅区总排不上队”。
这种定西少年家教的现象,或许比我们想的更有意思。他们不仅帮同学补课,自己也在这过程中把知识嚼得更碎。就像教隔壁小孩英语的那个女孩,为了讲清楚现在完成时,自己整理了十二个例句,结果月考英语冲进了年级前十。
楼下王奶奶的孙子前阵子特别抵触写作文,后来跟着初中生学姐学写作。那姑娘带着他蹲在小区花坛边观察蚂蚁,教他怎么描写“蚂蚁搬饭粒时触角抖动的样子”。现在孩子不但不怕作文,还养成了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当然也有人担心耽误小老师自己的学业。不过听说那孩子反而更会安排时间了,上次月考名次还前进了五名。“要给同学讲明白,自己先得捋清楚”,这是他写在课本扉页的话。或许教学相长这个词,放在哪里都适用。
晚上路过街心公园,常能看见这样的场景:石桌旁围坐着叁四个孩子,小老师一边在草稿纸上画图,一边比划着讲解。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偶尔传来恍然大悟的“噢——”。这或许就是成长最本真的样子,在相互照亮中,各自走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