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火车站小巷子,内江火车站周边小街巷
暮色中的老站台
背包带勒得肩膀有点发酸,我拖着行李箱走出内江火车站出站口时,夕阳正好斜斜地打在广场的地砖上。这些年出差来来往往,对车站周边总怀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近感。抬眼望见马路对面那片高高低低的旧楼房,中间夹着几条窄窄的通道,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不如去那些小巷里转转?反正离下一趟车还有两个多小时。
穿过马路,喧闹声像被什么滤过似的,骤然安静下来。脚下是磨得发亮的青石板,两侧墙面爬着些斑驳的苔痕。刚走进内江火车站小巷子,就闻见一股复合的味道——谁家窗前晾着的咸菜坛子飘出醇厚香气,隔壁小吃店油锅里炸着酥肉,滋滋作响,混合着老房子里特有的那种木料和岁月交织的气息。
巷子里的烟火人生
往里走了十来米,巷子拐了个弯,眼前豁然开朗。原来这里藏着一片小集市,卖菜的摊主正慢悠悠地收拾着箩筐,几个老人坐在小凳上下象棋,旁边还围着两叁个看客。有个大姐在自家门口支了个小摊,竹匾里晒着红彤彤的辣椒。“买点尝尝?自己种的,香得很。”她抬头朝我笑笑,继续手里的活计。
再往前走,看见个修补鞋子的老师傅,他的摊位小得只能容下一人,各种工具却摆放得井井有条。我正好鞋跟有点松动,便坐下来请他帮忙。老师傅干活很仔细,边修边和我闲聊,说他在这条巷子住了叁十多年,见证了内江火车站周边小街巷的变迁。“以前这里可热闹了,南来北往的旅客多,现在嘛...”他顿了顿,手里的锤子轻轻敲打着鞋跟,“大家都坐高铁去了,老站这边安静了不少。”
巷子不宽,两旁的老房子挨得很近,二楼的人从窗口探出身,几乎能和对面的邻居握手。有几户人家的窗台上摆着盆栽,绿油油的植物给这陈旧的巷子添了不少生机。偶尔有自行车叮铃铃地穿过,骑车的人也不急着赶路,慢悠悠的,好像时间在这里都走得慢些。
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走到巷子深处,发现这儿还保留着些老式店铺——那种在城里已经很难找到的杂货店,玻璃柜台里摆着各式各样的零碎物件;有理发店,红色的转灯已经不再转动,但里面依然有客人;还有家做竹编的手工作坊,老师傅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条间,编出一个个精致的篮子。
我不禁想,这些内江火车站小巷子,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虽然细小,却承载着最真实的生活脉搏。与外面宽阔马路上的车水马龙相比,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住在这些老巷子里的人,似乎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节奏,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
天色渐渐暗下来,巷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那些从窗户透出的灯光不算明亮,却格外温暖。远处传来火车进站的汽笛声,提醒我该继续赶路了。走出巷口回头看,那片昏黄的灯光在暮色中连成一片,像老照片里的场景,安静地定格在记忆中。
回到车站广场,重新融入熙攘的人流,刚才在内江火车站周边小街巷里的那段时光,恍惚得像做了个短暂的梦。那些窄窄的巷道、亲切的乡音、慢节奏的生活片段,都留在了心里某个柔软的角落。也许某天再路过时,我还会走进去,看看那些老巷子是否还保持着这般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