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邓州小巷情缘何处寻
邓州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
这话是前些天老同学在电话里问我的。他听说我要回邓州老家,半开玩笑地说:"你们那儿青石板路七拐八弯的,是不是转角就能遇见爱情?"我握着电话笑了,心里却泛起细细的涟漪。
说来也怪,现在年轻人总爱问"邓州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其实啊,这东西不像外卖础笔笔下单就能送到家门口。你得慢下来,像我小时候端着搪瓷碗蹲在巷口吃烩面那样,细细地品。
记得去年清明回老家,在丁字巷口看见一对银发老人。老爷子推着轮椅,老伴儿膝上摊着旧相册。走近才听清他们在争论——五十年前到底是在第叁棵梧桐树下相遇,还是第四棵。"你那天穿着蓝布衫,辫子上扎着红头绳。"老爷子说着,从怀里掏出手帕给老伴擦嘴角。这个动作他重复了半个世纪。
拐进南门那条窄巷,墙头探出石榴枝。穿校服的男生女生隔着两步远并肩走着,书包带搅在一起。女孩突然蹲下系鞋带,男孩就站在风口位置,用校服外套给她挡穿堂风。他们没牵手,可空气里飘着栀子花的甜香。
要说邓州小巷情缘何处寻,菜市场最能见真章。卖豆腐的婶子总会给赶早上班的姑娘多切块豆干:"给小陈带的,他昨天加班又忘了买。"修鞋摊的老刘见到穿高跟鞋的年轻教师经过,总会提醒:"东头石阶缺了角,走西边平路。"
黄昏时我绕到护城河边,看见相亲角的阿姨举着子女资料卡。但更打动我的是斜对角——几个年轻人自发组织的"旧书换故事"小摊。戴眼镜的男孩用《瓦尔登湖》换来了邻镇姑娘的迁徙故事,两人约好下个集市日去拍消失中的老街门楼。
月光照见的地方
夜晚的巷子另有一番光景。九点过后,网吧里溜出来透气的小情侣蹲在便利店门口分食关东煮;刚下晚自习的中学生借着路灯检查对方掌心的错题;肠粉店老板娘给环卫工大叔多加个蛋,转身时围裙袋里掉出朵蔫了的玫瑰。
我突然想起姑婆说过,她十八岁那年相亲,就是躲在巷子深处的染布坊帘子后偷看对方。现在染布坊改成咖啡店,但木门轴还是七十年前那根,转起来吱呀呀的,像在替说不出话的人表白。
其实要找邓州巷子里的爱情,根本不用刻意。它就在副食店阿姨顺手多抓的那把花生里,在修表师傅替邻居奶奶调慢的那叁分钟里,在雨后谁家晾衣竿越界伸过来的那件白衬衫里。这些碎片拼起来,比任何偶像剧都鲜活。
临走前我又去了趟丁字巷。那对老人还在原处,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轮椅碾过青石板缝隙里新长的车前草,发出细微的断裂声。或许等到石榴果熟透时,又会有人站在这里,继续问那个永恒的问题——邓州小巷情缘何处寻。而答案,永远在下一个拐角冒着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