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学生品茶工作室,学生茶文化交流空间
乐山学生品茶工作室,学生茶文化交流空间——听到这个名字,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呢?是穿着校服的学生围坐在茶海前正襟危坐,还是觉得这不过是又一个挂着学生名头的商业场所?说实话,我第一次路过这里时也充满好奇,直到推开门才发现,这里的故事比想象中温暖得多。
记得某个雨后的傍晚,我跟着几位同学第一次踏进这个藏在校园生活区转角的工作室。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茉莉花香,几个学生正围坐在原木茶桌前,有个男生不太熟练地握着盖碗,旁边的女生笑着提醒:“手腕再低一点,对,这样不容易烫着。”他们面前摆着的不是昂贵的名茶,而是最常见的茉莉花茶,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专注的神情。工作室的李老师告诉我,这里最珍贵的不是茶叶本身,而是年轻人通过一杯茶建立起来的联结。
茶香里的青春对话
这个学生茶文化交流空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比较茶叶的贵贱,只在乎用心的程度。大叁的小王告诉我,他上周特意从老家带来爷爷炒的土茶,虽然包装简陋,但大家品得特别认真。“有人说喝出了山野的气息,还有个文学院的同学即兴写了首小诗。”他说着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想过喝茶还能这么有趣。”
就在昨天下午,我碰到外语系的陈雨桐正用英语向留学生介绍工夫茶的冲泡方法。她一边演示如何“关公巡城”,一边努力寻找合适的词汇描述茶汤的色泽。那个英国女孩小心翼翼地端起闻香杯,突然眼睛一亮:“这味道让我想起奶奶花园里的玫瑰花!”虽然语言不太流利,但茶香已经替她们打开了话匣子。这样的场景在这个不到五十平米的空间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负责管理工作室的杨老师常说,他们不是在培养专业的茶艺师,而是在做一件更朴素的事——给年轻人一个放下手机、真实交流的理由。有同学开玩笑说这里是“治愈系空间”,确实,当热水注入茶壶,白雾袅袅升起时,那些赶论文的焦虑、找工作的压力,似乎都随着茶香飘散了些许。
最让我触动的是遇见大二的李晓琳。她坦言第一次来是因为失恋,原本只想找个地方发呆,却意外被茶艺吸引。“学着专注地泡好一壶茶,让我明白有些事急不得。”她现在成了工作室的常客,还学会了用不同的茶配茶点,“就像生活,总要慢慢找到平衡。”
暮色渐浓时,工作室暖黄的灯光下又坐满了人。有人独自看书,偶尔端起茶杯抿一口;叁五好友轻声交流着最近的趣事;角落里的棋局正在进行,对弈的两人不时为一步好棋轻声喝彩。这一切都笼罩在清雅的茶香里,构成一幅安静却充满生机的画面。
乐山学生品茶工作室就像校园里的一个特殊坐标,它不教人如何成功,却让年轻人在茶香中学会停顿。当滚烫的水与茶叶相遇,当不同的故事在杯中交融,这个小小的学生茶文化交流空间已然成为青春记忆里一抹温暖的底色。或许很多年后,这些年轻人会坐在不同的茶席前,依然记得在这个飘着茶香的地方,他们学会了如何与时间温柔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