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小巷子玩辩辩快餐,平凉弄堂辩辩速食体验
平凉小巷子玩辩辩快餐
那天拐进平凉路这条小巷子纯属偶然。刚下过雨,青石板路泛着湿漉漉的光,晾衣杆从老式木窗支出来,挂着随风轻摆的衬衫。就在电线交错的老墙边,看见个蓝底白字招牌——“蚕蚕快餐”。这名字真有意思,现在谁还用蚕蚕啊?带着点好奇,我推开了那扇装着铃铛的玻璃门。
店里比想象中干净,四五张桌子擦得发亮。老板娘系着围裙在柜台后低头按手机,听见铃响抬起头:“吃点什么?今天有刚炖的排骨。”我正看墙上手写的菜单,她手机突然“嘀嘀嘀”响起来——是那种特别熟悉的蚕蚕消息提示音。我忍不住笑了:“您这儿还真叫蚕蚕快餐啊。”
“对啊,”她把手机屏朝我晃了晃,果然是那个熟悉的企鹅图标,“好多老顾客就认这个。直接蚕蚕上说想吃啥,我们做好了等他们来取,方便。”
等餐时和老板娘闲聊。她说这店开了十二年,最初是几个附近网吧的年轻人总来吃饭,说用蚕蚕订餐快,就这么叫开了。现在网吧早没了,但名字留了下来。正说着,她手机又“嘀嘀”响起来,她看了眼屏幕,朝厨房喊:“张阿姨的青椒肉丝饭,老规矩多加辣。”
我的红烧肉饭来了,米饭蒸得正好,肉炖得烂而不柴。边吃边想,这平凉小巷子玩辩辩快餐的模式,倒有种老派的新鲜感。不用扫码关注,不用下载APP,就最简单的聊天窗口,说清楚要什么,留下个称呼,事情就办妥了。
后来我又去了几次。发现常客进门都不看菜单,直接说“老样子”。有个快递小哥急匆匆进来,老板娘已经打包好了他的鱼香茄子饭。这种默契,是常年累积的。在到处都是二维码的时代,这种凭借简单通讯和人情往来维持的小店,反而让人感到踏实。
有一次碰见个年轻人,他在柜台前教老板娘怎么把蚕蚕里的订单打印出来,免得记漏。老板娘学得很认真,但年轻人走后,她还是习惯性地在本子上记了一笔。“习惯了,看着踏实,”她有点不好意思,“而且万一电脑坏了,本子还在。”
如今满大街都是外卖平台的骑手,这种平凉弄堂辩辩速食体验反而成了特别的存在。它不追求快,追求的是一种恰当的及时——你知道有个人在屏幕那头,记得你的口味,会在你推门时说一句“来啦”。
那条巷子后来我又走过几次,蓝招牌还挂在那里。铃铛响时,老板娘还是会从手机前抬起头,问你是来取餐还是吃饭。那种感觉很好,就像某个很久没闪动的蚕蚕头像突然亮起,你知道,老朋友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