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服务
最近在蛟河的街头巷尾,听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有初中生提供“100元3小时电话”服务。乍一听我还纳闷呢,现在孩子们零花钱都这么挣了?后来细打听才明白,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我家楼下小超市老板娘的儿子小龙就是其中一个。那天看见他趴在柜台边写作业,边写边叹气。“妈,这道数学题我们班就两个人做出来。”老板娘擦着柜台头也不抬:“那你咋不打电话问问同学?”小龙突然坐直了身子:“对哦!我可以打给小雨,她肯定知道!”
电话两端的孩子们
小龙说的这个“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服务”,其实最开始就是个误会。有家长在家长群里听说别家孩子靠讲题挣钱,以为是什么新型补习班。后来才知道,就是几个学习好的孩子,周末腾出叁个小时,专门接同学的电话讲题。
我见过小雨一次,戴副眼镜,文文静静的。她说最开始就是帮同桌讲讲题,后来找她的同学越来越多。“有次连续讲了两个小时,手机都发烫了。我妈开玩笑说,你这都快成收费热线了。”没想到这话被同学听见了,半开玩笑地说:“那我给你充话费呗,讲一题十块钱怎么样?”
孩子们都觉得这主意新鲜。毕竟去补习班一节课要好几百,而蛟河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不仅能解决问题,还是和自己同学交流,压力小多了。慢慢地,这种同学间的互助就形成了默契——周末叁个小时,随时可以打电话问问题,讲不清楚绝不挂电话。
说来也怪,自从有了这个“热线”,小龙他们班的数学平均分居然提高了。不是老师教得更好,而是孩子们敢问问题了。“在课堂上不敢举手,怕同学笑话。但打电话的时候,再笨的问题都敢问。”小龙说着还有点不好意思。
叁小时里的故事
我问过小雨,这叁个小时到底都在聊些什么。她说除了讲题,有时候同学还会说说烦恼。“有次有个女生打电话来,开头问数学题,说着说着就哭了,原来是和爸妈吵架了。”那天他们聊了整整一个小时,数学题只花了十分钟。
这种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服务,不知不觉成了孩子们的小小树洞。作业压力、成长烦恼、甚至懵懂的心事,都在这些电话里轻轻流淌。有个男孩每次都问物理题,但小雨发现他其实都会做,后来才坦白:“我就是想找人说说话,爸妈都在外地打工。”
说到钱,孩子们处理得挺有意思。他们有个小本子,记录着每次通话,但很多同学后来都不让小雨找钱。“就当请她喝奶茶了。”而且真遇到家庭困难的同学,他们压根就不提钱这回事。
现在这个小小的电话网络,已经在好几个班级之间传开了。有的班级还搞起了“专业分工”——数学找小雨,英语找隔壁班的婷婷,作文找叁班的浩然。价格都一样,都是蛟河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这个标准,好像成了他们之间的某种约定。
昨晚路过小超市,看见小龙又在打电话,这次他眉飞色舞地在讲解什么。老板娘冲我笑笑:“现在轮到他给别人讲题了,这小子最近学习可用心了,说不把知识点吃透,都没法接同学电话。”
挂掉电话后,小龙很认真地跟我说:“其实不是我们在做买卖,就是想找个理由互相陪伴。就像以前大院里的邻居,做饭缺根葱推开窗就能借到。我们现在隔着电话线,也能传递这种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