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学生低价通话叁小时
这年头刷手机,总能碰见些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事儿。前两天在本地论坛里,那个“抚州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帖子,就在家长群里炸开了锅。
我家对门张姐看到帖子当晚,就抓着手机冲进我家,声音都发颤:“你快帮忙算算,这初中生低价通话叁小时到底怎么算的账?我家那小子上周刚充了话费……”
电话那头藏着什么
我们掰着手指头算:现在运营商的学生套餐,市话一分钟一毛五,长途顶天了两毛五。按叁小时打满算,哪怕全是长途,也花不到叁十块钱。这一百块要价,明显不是正常通话。
张姐突然压低声音:“该不会是…那种付费聊天服务吧?”她这话让我心里一沉。想起上周在便利店,确实听见两个穿校服的男生嘀咕什么“小姐姐声音特好听”“攒零花钱再充一次”。当时没在意,现在全对上了。
这种抚州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服务,估计就是钻了学生情感需求这个空子。青春期孩子,很多话不愿跟爸妈说,又渴望被倾听和理解。
藏在零花钱里的陷阱
我后来特意问了开小卖部的表叔。他苦笑说,现在学生买充值卡都精得很,专门挑那种不记名的。“有些孩子一周来两叁次,每次五十、一百地充。问干嘛用,就说充游戏。可哪个游戏充值是固定买通话时长卡的?”
这学生低价通话叁小时的现象,背后其实是条完整的产业链。从推广到充值再到服务,每个环节都盯着孩子们那点压岁钱和零花钱。
最让人担心的是内容。谁能保证电话那头是什么人?灌输什么思想?万一遇到骗子甚至更危险的群体,这些半大孩子根本没法分辨。
班主任李老师私下说,班上确实有几个学生最近上课老走神,手机话费暴涨。家长查通话记录,却发现都是正常号码。“现在这些服务都用网络电话转接,显示的还是普通手机号,防不胜防。”
这事真不能全怪孩子。咱们小时候不也爱拨电台热线,只为跟主持人说两句话?现在换了个更隐蔽、更危险的形式而已。
想到这些天真的孩子,可能正被看不见的黑手一点点掏空钱包、甚至带偏人生方向,我这心里就跟压了块石头似的。那张姐后来给儿子手机设了消费限额,每天晚饭后也硬拉着他下楼散步,就为了多说几句话。
或许,当孩子们能在家里找到温暖的倾听,就不会去外面寻找那些昂贵又危险的声音了吧。每个家庭都该留心的话费账单,那可能不只是钱的去向,更是孩子心灵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