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学生服务随叫随到300元
最近朋友圈里总刷到“峨眉山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的帖子,说实话,第一眼看到这个标题,我心里直犯嘀咕:这年头什么都能买卖了?叁百块就能让本地学生当全天候导游?怕不是个噱头吧。
正巧上个月陪家人去峨眉山散心,在金顶缆车排队时认识了小陈——一个举着“学生服务”纸牌、皮肤黝黑的男生。他看见我们带着老人,主动过来提醒台阶结冰容易打滑。闲聊时我问起那个传闻,他挠头笑了:“其实就是我们几个同学凑的伴游服务,没想到被传得这么神乎。”
藏在招牌背后的温度
小陈从背包里掏出保温杯喝了口水,语气突然认真起来:“去年国庆,我碰到个从广州来的阿姨,下山时扭了脚。我陪她在半山腰的诊所等到晚上九点,最后没收导游费,只要了诊所的医药钱。”他顿了顿,“后来阿姨寄来明信片,说这是她二十年旅行中最暖心的经历。”
我忽然意识到,那个被传得像外卖服务似的“学生服务随叫随到300元”,本质是年轻人用最笨拙的方式,给冷冰冰的旅游市场添点人情味。他们不带你进购物店,反而会悄悄说“前面店铺的茶叶贵了叁成”;不会催着赶景点,反倒会在清音阁提醒你停下听听流水声。
黄昏时我们在雷洞坪等车,小陈指着远处练习猴拳的老人家说:“很多游客抱怨猴子抢东西,但本地人都知道,它们其实怕穿蓝衣服的人。”这些琐碎的在地经验,比任何攻略都来得珍贵。
分别前我硬塞给小红包,小陈推辞不过,从兜里掏出个皱巴巴的平安符塞回来:“上周帮五台山来的师父搬行李,他给的结缘品。”车开出去老远,还能看见他站在暮色里挥手,像山路上突然长出来的小松树。
回程车上我一直在想,当旅游变成打卡竞赛,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过是遇到个愿意陪你坐在石阶上等云散的人。那些标价叁百的陪伴里,藏着年轻人对家乡最质朴的告白,也重新教会我们什么叫做“在路上”。
后来听说小陈的团队新增了摄影服务,还是叁百块,但会多送两张打印好的塑封照片。这大概就是峨眉山教给他们的——金顶的佛光转瞬即逝,而印着笑意的相纸,能让人把整座山的温暖揣进口袋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