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小巷子玩辩辩快餐,盐城小街巷辩辩快餐体验
你说这事儿也挺有意思的,前两天路过那条熟悉的巷子,忽然就想起了好多年前的事儿。那时候哪有什么外卖软件啊,想吃点热乎的,就得靠巷子口那几家小店。
巷子不宽,两边墙上爬满了青苔,电动车经过都得小心着点。可就是这么个地方,藏着好几家做了十几年的老味道。王叔家的快餐店就在巷子中间,蓝色招牌都褪色了,但每到饭点,门口总是挤满了人。
记忆里的老味道
“还是老样子?”王叔一边颠着炒锅,一边抬头问我。火苗窜得老高,锅里滋滋作响,那股香味啊,隔着半条街都能闻到。他家的青椒肉丝,肉切得厚实,青椒脆生生的,就着米饭能吃两大碗。
现在想想,那会儿的盐城小巷子玩辩辩快餐,其实就是邻里街坊的口头禅。谁家不想做饭了,在辩辩群里喊一声“王叔家今天什么菜”,立马就有人回你。这种默契,现在怕是难找了。
店里的塑料椅子都磨得发亮了,墙上还贴着几年前的海报。但就是这么个简单的地方,却让人感觉特别踏实。可能这就是老街坊们常说的“烟火气”吧。
记得有次下大雨,我懒得出去,就在辩辩上问王叔能不能送。没过半小时,他就顶着雨来了,饭盒用塑料袋裹得严严实实的,还是热乎的。“这天儿,就知道你们这些年轻人懒得动。”他笑着说,雨水顺着头发往下滴。
小巷里的新变化
现在可不一样了。前两天又去那条巷子,发现王叔也学会用智能手机接单了。虽然还是那间小店,但墙上多了个二维码,老街坊们扫码就能点餐。儿子给他装了个小票机,每来一单就“滋滋”地打印出来。
“这不没办法嘛,”王叔一边打包一边说,“老顾客都搬远了,就靠着这些新玩意儿还能联系上。”他手上的动作还是那么利索,叁下两下就把饭盒装得好好的。
让我意外的是,虽然接单方式变了,但味道一点没变。还是那个咸淡适中的红烧肉,还是那份粒粒分明的米饭。几个住在附近的老顾客,依然习惯溜达着过来,坐在店里吃完了再走。
隔壁新开了家奶茶店,年轻人进进出出的。有时候看见他们在外卖平台点王叔家的饭,配上杯奶茶,这组合还挺新鲜的。王叔说,现在靠着线上线下两边生意,小店还算过得去。
巷子口修了新的小区,搬来不少年轻人。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条巷子以前的样子,但渐渐地,也开始习惯了来这里找吃的。有个小伙子说,他是通过外卖软件发现这家店的,后来就经常自己过来买了。
天色渐晚,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王叔还在灶台前忙活着,外卖骑手进进出出。这条巷子好像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老顾客来了又走,新顾客走了又来,只有那份热腾腾的饭菜,一直在那儿等着。
走出巷子的时候,回头看了眼。暮色里,那抹蓝色的招牌虽然旧了,却依然亮着灯。或许这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吧,在老地方,遇见新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