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女子学院后街喝茶,学院后街茶饮小叙
那条熟悉的石板路
傍晚时分,我又转进了汝州女子学院后街。这条不到两百米的小巷子,白天还算清静,一到放学时间就热闹起来。穿着校服的女生叁叁两两地走过,书包上的挂饰叮当作响,空气里飘着若有似无的栀子花香。
巷子中段有家叫"茶言"的小店,老板娘是个四十来岁的本地人。店面不大,统共就六张桌子,墙上贴满了便利贴。我推门进去时,风铃"叮铃"一声,老板娘头也不抬:"老样子?"得到肯定答复后,她熟练地往玻璃杯里撒茶叶,滚水冲下去的瞬间,龙井的清香就弥漫开来。
坐在靠窗的位置,能看见斜对面的文具店。几个女生正在挑选手账本,其中一个扎马尾的姑娘举着贴纸比划,阳光透过梧桐叶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自己二十岁时的模样——虽然我的大学不在汝州,但青春大抵是相似的。
茶香里的光阴
老板娘送茶过来时,顺便放了碟南瓜子。"今天炒多了,你帮着消灭点。"她总这样,找个由头送些小食。我道了谢,看她转身去招呼新客人——是两个提着画板的女生,说要试试新到的蜜桃乌龙。
这儿的茶说不上多名贵,但冲泡得认真。比如我这杯龙井,水温控制在八十度左右,茶叶在杯子里慢慢舒展,像刚睡醒的姑娘伸着懒腰。茶汤是清亮的淡绿色,喝第一口时微苦,回甘却来得很快。
窗外忽然传来笑声,原来是那几个买文具的女生在互相追逐。她们跑过青石板路,马尾辫在夕阳里划出青春的弧线。这样的画面,配上手里的茶,让人觉得生活其实挺美好的。
老板娘闲下来时,会坐在柜台后面织毛衣。她说女儿在省城读大学,织这些毛衣既是打发时间,也是寄托思念。"孩子们长大了总要飞的。"她说这话时,手里的竹针依然灵活地穿梭着。
茶凉了半杯,我又添了热水。第二泡的茶味淡了些,但香气更绵长。店里陆陆续续来了几个熟客,有个戴眼镜的女生总是独自坐在角落温书,还有个阿姨每天准时来买茉莉花茶。大家默契地保持着适度的距离,既不过分热络,也不会显得生分。
天色渐暗,老板娘开了灯。暖黄的灯光洒下来,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我忽然想起什么,掏出手机给老同学发消息:"还记得我们以前常去的那家奶茶店吗?"她秒回:"记得啊,可惜去年拆迁了。"
心里莫名有些怅然。好在,汝州女子学院后街的这家小店还在,茶香依旧,时光在这里走得慢悠悠的。或许过些年它也会消失,但至少此刻,我还能坐在这里,安安静静地喝完这杯茶。
结账时,老板娘正在教新来的兼职生怎么控制水温。"不同的茶叶要用不同的水温,就像对待不同性格的人..."我推门出去,风铃又响了一声。巷子里的路灯已经亮了,把石板路照得泛着青光。明天这个时候,我大概还会再来吧,毕竟这杯茶已经成了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