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附近的人一百米上门,内江百米内近距离交流
这几天我常琢磨,咱们内江这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有时候想找个人喝茶聊天,才发现对方就隔着两条街,愣是半个月没见着面。你说这时代发展得快了,人情味儿反倒淡了似的。
昨天在菜市场碰到老邻居张阿姨,她拉着我说:“现在年轻人啊,手机里朋友成百上千,真能随时见面的没几个。”她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想起前年生病卧床那阵,还是楼上小王每天帮取快递,楼下李姐常送热汤。这种实实在在的温暖,哪是隔着屏幕能感受到的?
百米内的缘分
其实咱们内江人向来热情,只是这几年都习惯了在微信里点赞,忘了怎么敲邻居的门。我试过周末烤了饼干,给对门新搬来的小夫妻送去,结果第二天人家回赠了自家包的粽子。就这么着,两家慢慢熟络起来。现在家里水管坏了,打个电话五分钟就有人来帮忙。
社区网格员小陈跟我聊过,他们搞过“百米邻里节”,让同栋楼的住户互相认识。刚开始大家还挺拘束,后来玩开了解手链游戏,才发现叁楼教钢琴的老师和五楼送外卖的小哥居然是老乡!你们说巧不巧?
这种内江附近的人一百米上门的相处模式,让人想起小时候住大院的日子。谁家炖了肉香味飘出来,孩子们就循着味儿跑去蹭饭。现在虽然住楼房,但那份亲近感其实还在,就等着咱们去重新拾起来。
我观察过,咱们内江老城区特别适合发展这种近距离交往。巷子不宽,阳台对着阳台,晾衣服时打个招呼,下雨了帮忙收被子,都是顺手的事。这种内江百米内近距离交流,比什么社交软件都来得真切。
上周在滨江路遇到件暖心事儿。有个老太太拎着菜篮子在路边歇脚,两个年轻人主动上前帮忙。聊起来才发现,老太太就住在他们租的房子隔壁栋。后来这俩小伙儿常去探望老人,修个灯泡换个窗帘,老人则给他们包饺子。这不就是咱们内江人最朴实的样子吗?
有时候觉得,科技再发达,还是替代不了面对面说话时看到的眼神,替代不了拍拍肩膀那份力道。特别是咱们内江人,骨子里就带着江湖儿女的爽快,几句话投机了,就能成了朋友。
现在晚上散步,能看到更多人在小区花园里聊天下棋了。孩子们在滑梯边玩耍,家长们站在旁边自然就聊起来。从孩子上学聊到菜价,慢慢就成了能互相托付钥匙的交情。这种变化,让人看着心里暖和。
或许咱们内江人可以更主动些,周末多约邻居喝杯茶,下班顺道帮同事带个东西。这些小小的举动,能让百米内的距离变得更短,让心贴得更近。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