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微光胡同中的温情故事
明光小巷子其实并不明亮,特别是傍晚时分,路灯还没完全亮起来,整条巷子就陷进一种温柔的昏暗里。我每天下班都要穿过这条巷子,不为别的,就因为能路过那家挂着“150号”门牌的老房子。
老房子里住着陈爷爷和陈奶奶。我第一次注意到他们,是有天看见陈爷爷颤巍巍地站在凳子上换灯泡,陈奶奶在下面紧紧扶着凳子,嘴里不停念叨:“慢点,你这老头子总是不服老。”陈爷爷换好灯泡,利索地跳下来,得意地说:“看见没,手稳得很。”陈奶奶佯装生气地拍他一下,眼睛却笑成了两条缝。
那盏灯和那碗面
后来我才知道,陈爷爷换灯泡是因为陈奶奶眼神不好了,怕她晚上看不清路。而陈奶奶每天下午都会擀面条,就因为陈爷爷说过最爱吃她做的手擀面。这大概就是他们独特的爱情表达吧,藏在换灯泡这样的小事里,也揉进每天那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里。
有天突然下大雨,我躲进他们家的屋檐下。陈奶奶招呼我进屋避雨,那是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屋。屋里摆设很简单,但窗台上的几盆茉莉花开得正盛,满屋子都是淡淡的香味。陈爷爷正戴着老花镜看报纸,见我来,乐呵呵地给我倒了杯热茶。
“我们在这住了四十年啦。”陈奶奶边说边给我拿了条干毛巾,“刚搬来时,巷子还没这么旧,我们也像你们现在这些年轻人一样,浑身都是劲儿。”
陈爷爷放下报纸,接过话茬:“那时候日子苦,但快活。她跟着我,挤在这小房子里,从没抱怨过半句。”说着,他看了陈奶奶一眼,那眼神温柔得能滴出水来。
雨滴敲打着窗户,在这个充满茉莉花香的小屋里,我听他们讲起了过去的故事。原来这“150的爱情”背后,藏着这么多平凡却动人的日子。
藏在细节里的深情
陈爷爷有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陈奶奶的各种习惯和喜好——她喝茶要放两颗冰糖,下雨天膝盖会疼,农历初叁要去城隍庙上香……我问陈爷爷记这些做什么,他笑笑说:“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怕忘了怎么照顾好她。”
陈奶奶则在阳台种满了茉莉,她说陈爷爷年轻时送她的第一份礼物就是茉莉花。“那时候他穷得很,买不起玫瑰花,就在路边摘了几朵茉莉。”陈奶奶说这话时,脸上还带着少女般的羞涩,“后来条件好了,他每年都给我买新花种,这阳台就慢慢变成了小花园。”
他们的生活很规律,每天早上一起去菜市场,下午在院子里晒太阳,晚饭后挽着手在巷子里散步。巷子里的邻居都熟悉他们并肩而行的身影,那成了明光小巷子里一道温暖的风景。
今年春天,陈奶奶生病住院了。那些天,陈爷爷还是照常去菜市场,买她爱吃的菜;下午依旧坐在院子里,只是眼神总往门口瞟;傍晚的散步取消了,他改成去医院陪床。有一天我看见他小心翼翼地抱着刚开的茉莉花往医院走,说要让陈奶奶闻闻今年的第一缕花香。
陈奶奶出院那天,巷子里的老邻居们自发在150号门口迎接。陈爷爷扶着陈奶奶慢慢走回来,那天阳光特别好,照在两位老人花白的头发上,闪闪发光。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整条巷子都洋溢着温暖的气氛。
现在每天下班,当我走过明光小巷子,总会不自觉地看向150号那扇亮着灯的窗户。那里发生的也许不是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但却是最真实、最长情的相伴。在这条普通的小巷里,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陈奶奶养的茉莉花,年年都会如期绽放,散发着平淡却持久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