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化州学生500元3小时通话
午后的教室里,风扇吱呀作响,几个同学凑在一起低声讨论着什么。我端着水杯经过时,恰好听到“化州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这个片段,不禁停下脚步。
“你们在聊那个叁天两头请假的小玲吗?”我拉开椅子坐下。穿蓝色校服的女生转过头,压低声音:“她上周突然买了最新款手机,说是帮人打电话赚钱。”
意外发现
我们决定找小玲问个明白。在学校后门的奶茶店,她咬着吸管犹豫很久,终于开口:“就是接个活,有人给我500块,让我连续打叁小时电话。一开始觉得挺划算的...”她的声音渐渐低下去,手指无意识地搅动着奶茶里的珍珠。
原来对方要求她模仿客服语气,向名单上的陌生人推销某种理财产物。“打到第二小时,嗓子就哑了。有个老爷爷听我声音年轻,反复问是不是学生,我差点说不下去。”小玲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那五百块钱,我存着没敢花。”
藏在数字背后的影子
这件事让我想起在化州其他学校也流传着类似的零工机会。有个初二男生在游戏厅悄悄告诉我,他做过更奇怪的活——拿着写好的剧本,和陌生人视频聊天两小时,报酬比送外卖高得多。
这些化州学生500元3小时通话的零工,表面看是简单的语音服务,可仔细想想,为什么要专门找初中生?为什么通话时间都卡在叁小时?为什么酬劳恰好是五百这个数字?
隔壁班班主任曾提醒我们,有些公司会利用未成年人身份降低对方戒心。而且叁小时这个时长,刚好能完成某种“入职培训”,又不至于让人立即反悔。五百元对初中生来说像笔巨款,对某些人来说却是最便宜的人工成本。
现在每当听到化州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这样的传闻,我都会多留个心眼。小玲后来把手机塞给了表哥,她说拿着那部手机打电话时,总觉得自己在参与什么不好的事。虽然具体说不清哪里不对,但心里那道坎就是过不去。
黄昏时分,我看着操场上奔跑的同学,突然觉得这个年纪本该烦恼的应该是作业和考试,而不是在五百元和叁小时通话之间做选择。微风拂过教学楼前的香樟树,树叶沙沙作响,像在轻轻提醒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