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火车站小巷子,南宁站周边街巷印象
南宁火车站的小巷子,总是藏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市井气息。每次从站前广场拐进这些窄窄的通道,就像突然按了静音键,站前路的车水马龙瞬间被隔在了身后。
巷口第一家修鞋摊的师傅我认得,他的工具箱还是二十年前的铁皮盒子,边角都磨得发亮。有次我问他为啥不换个新的,他慢悠悠地穿针引线:“用顺手了,舍不得。”这话听着平常,却莫名让人觉得,在这日新月异的城市里,总有些东西是不急着变的。
再往里走几步,就能闻到那股熟悉的香味——是巷子中间那家老友粉的味道。老板娘总是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见着熟客就笑:“还是老样子?”她家的酸笋特别够味,据说汤底是二十多年的老配方了。在这南宁火车站小巷子附近,这样的味道成了许多过路人最直接的南宁记忆。
巷子里的晨与昏
清晨五六点,巷子最先醒过来。赶早班的、下火车的,拖着行李箱匆匆穿过。卖粽子的阿婆刚出摊,蒸笼冒出的白汽把晨光都染得温柔。她包的绿豆肉粽特别实在,总有附近的居民专门来买,说别处的味道总差那么一点。
到了傍晚,巷子又换了一副模样。下班的人顺道带把青菜回家,放学的小孩在巷口追逐打闹。五金店的老板把收音机调到戏曲频道,咿咿呀呀的唱腔混着炒菜的香味,飘得很远。这种烟火气啊,是那些高楼大厦里寻不到的。
我特别喜欢黄昏时分在这里闲逛。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刚亮起的路灯昏黄昏黄的。偶尔会遇到住在巷子深处的老街坊,搬个小马扎坐在门口乘凉,手里摇着蒲扇,不紧不慢地和你聊上两句。
有一次遇到个老人家,他说在这巷子里住了四十多年。“看着火车站从两层小楼变成现在这样,”他指着巷口,“就我们这条巷子,还留着那么点老南宁的样子。”这话让我恍惚了一下,仿佛脚下的青石板,真的还踩着从前的时光。
说真的,每次走在这些巷子里,脚步都会不自觉地放慢。可能是因为巷子窄,也可能是被这种悠闲的气氛感染了。这里的时间好像比外面要慢半拍,让人能喘口气,想想事情。
巷子深处有家开了叁十多年的理发店,老师傅的推子声嗡嗡作响。他说现在来理发的多是老主顾,“年轻人嫌这里旧了”。但我觉得,这种老店有种说不出的踏实——你知道吗,就是那种你知道它一直在那儿,随时都可以回去的感觉。
南宁站周边街巷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种新旧交织的奇妙感觉。这边是传统的凉茶铺,隔壁可能就是新潮的奶茶店;老式的裁缝铺和快递收发点挨着开;晾衣竿从老窗户伸出来,下面停着共享单车。它们就这样自然地并存着,谁也不觉得突兀。
快到巷尾的地方,有家旧书店,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大爷。书店又小又挤,但总能淘到些绝版的书。大爷说他不开网店,“来的都是缘分”。这种经营方式在现在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可他的店就是一直开着。
其实想想,这些巷子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虽然不起眼,却最有生命力。大马路上的商铺换了一茬又一茬,这里的许多小店却一开就是十几年、几十年。它们不追赶什么潮流,只是静静地在这里,服务着需要它们的人。
下次你从南宁火车站出来,要是时间不赶,建议你也拐进这些小巷子走走。不用特意找什么景点,就那么随意地逛着,看看寻常百姓家的日子,闻闻各家厨房飘出的饭菜香。这种体验,比去那些网红打卡地要有意思得多。
这些巷子会变成什么样,谁也说不好。城市总是在变,但至少在现在,它们还守在这里,像一位老朋友,等着你来,也随时欢迎你再来。这种踏实的感觉,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特别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