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品茶上课群,宝鸡茶艺学习交流圈
这几天总有朋友问我,宝鸡哪里能安静地品茶,顺便学点茶道知识?说来也巧,上周我正好加入了本地一个茶友组织——宝鸡品茶上课群。这个群还有个挺接地气的别名,叫宝鸡茶艺学习交流圈。
记得第一次参加活动是在人民公园旁的茶室。推门进去就闻到淡淡的檀香,几位茶友正围坐在长案前,看老师演示如何温杯烫盏。穿棉麻褂子的王老师是群里的常驻茶艺师,他边注水边说:“咱们今天不搞高深理论,就聊聊怎么把一杯陕青泡出甜润感。”这话一下子把我这个新手心里的紧张感打消了。
茶香里的烟火气
没想到第二次活动直接搬到了茶农家里。清晨五点的秦岭北麓,露水还挂在茶树叶上,我们跟着茶农阿婆学采明前茶。阿婆捏着茶芽说:“别看这嫩尖儿,要在掌心焐热了再炒才香。”回来的路上,几个年轻茶友在车里讨论要不要把传统炭焙改成电焙,争到热闹处差点错过下山的路。这种带着泥土味的实践课,比什么教材都来得鲜活。
群主小赵是个85后,有次泡着老白茶跟我唠嗑:“当初建这个宝鸡品茶上课群,就怕搞成老学究开会。你看现在多好,退休的李老师能在这里找到茶友,刚工作的年轻人也能用叁百块买套入门茶具参与进来。”他说的确实在理,上周的宋代点茶体验课,九十后的人数居然占了大半。
最让我触动的是上个月的特殊活动。我们带着茶具去了儿童福利院,教孩子们用茶汁画画。有个小女孩举着画满向日葵的宣纸说:“茶香好像太阳的味道。”那一刻突然觉得,茶不只是杯中的饮品,更像串联起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纽带。
现在周末去群里的茶空间坐坐已成习惯。有时是跟着老师傅学分辨陈皮普洱的年份,有时就单纯和茶友们分享新淘的建盏。那个总带着桂花乌龙来的大姐说得妙:“咱这宝鸡茶艺学习交流圈啊,说白了就是给平淡日子添些滋味。”窗外的法梧落叶飘在茶台上,壶里的水正咕嘟咕嘟冒着蟹眼泡,这样的时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