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大学城约找学生,哈市高校区寻学子
这事儿说来也挺有意思,前两天我路过哈尔滨大学城,正好碰见老同学在路边张望。他看见我就跟见了救星似的,一把拉住我:“快帮我想想办法,我弟今年刚考到哈市高校区,说好在这儿碰头,这都过了半小时还不见人影!”
我看着他急得满头汗,忍不住笑了。这场景在哈尔滨大学城太常见了,尤其是开学那阵子。新建的教学楼鳞次栉比,光是一个校区就有十几栋长得差不多的建筑,别说新生了,就是老生也经常迷路。
校园里的“活地图”
说来也巧,我在这片混了四五年,对每条小路都门儿清。正说着,手机响了,是他弟弟打来的。小伙子在电话那头支支吾吾:“哥,我在那个...就是有个红色雕塑的楼旁边...”我接过电话:“是不是图书馆后面那个?你往东走,看见咖啡厅右转。”
没过十分钟,一个背着双肩包的男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他不好意思地挠头:“谢谢学长!这地方太大了,我刚从二食堂出来就转向了。”看着他俩重逢的欢喜劲儿,我不由想起自己刚来时的囧样。
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这么普及,想要在哈市高校区寻学子可比现在难多了。记得有次帮社团招新,说好在主楼前集合,结果愣是有两个学弟跑到了南区的主教学楼。现在想想,要是当时有个熟悉地形的学长带路该多好。
其实在哈尔滨大学城约找学生这件事,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刚开学那会儿,总能看到举着牌子的家长,或者叁五成群的新生在问路。有时候走在路上,突然就有人凑过来问某某教学楼怎么走。这儿的建筑风格都很相似,灰墙红顶,初次来的确容易懵。
我特别喜欢在傍晚时分,坐在图书馆前的长椅上观察来往的学生。看着他们匆匆赶去晚自习,或者相约去商业街吃饭,总能感受到青春的活力。偶尔会有迷路的学弟学妹来问路,每次指完路,他们那句“谢谢学长”都让人心里暖暖的。
前两天还有个特别逗的事。我在小吃街买煎饼果子,旁边两个女生在商量要去实验楼。听她们讨论的路线完全不对,我忍不住插了句嘴:“同学,你们说的那条路最近在施工,得从体育馆那边绕。”她们恍然大悟的样子,让我觉得自己这个“活地图”当得挺值。
要说在哈市高校区寻学子最管用的方法,其实就是找个标志性强的地点。像北门的巨型校训石,或者中心广场的喷泉,都是不错的集合点。再不然就直接约在食堂,既能避寒又能填饱肚子,一举两得。
冬天来得特别早,十一月份就开始飘雪了。这时候在户外等人更是个技术活。记得有次帮老师给学妹送资料,约在图书馆见面。结果她跑到了新校区那个更大的图书馆,我在老馆门口等了半小时。最后还是打电话才搞清楚状况,两人赶紧往中间位置赶,最后在教学楼走廊碰了头。
现在想想,这些找人的经历反而成了大学生活中有趣的插曲。每次成功找到人,或者帮别人指对路,都有种小小的成就感。或许这就是校园生活最真实的样子吧,总是在不经意间留下温暖的记忆。
夜幕降临,教学楼的灯火次第亮起。我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年轻面孔,忽然觉得,在这偌大的校园里,每个人都在寻找着什么——或是教室,或是朋友,或是未来的方向。而每一次相遇,都值得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