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兵山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周边学子约百名叁小时

发布时间:2025-11-06 12:44:52 来源:原创内容

那天下午路过调兵山南坡,正好看见一群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沿着步道往上走。陆陆续续的,人还真不少。我站在路边数了数,差不多得有小一百号人。这时旁边有位大爷拄着拐杖经过,我随口问了句:"这些学生是来做什么的呀?"大爷笑着说:"附近学校的,每周这个点都来,得有叁小时呢。"

后来才了解到,这是调兵山周边几所学校联合组织的活动。孩子们每周抽出叁个小时,来山里做植物观察、清理步道,偶尔还会写生。带队的李老师告诉我,这个"调兵山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已经持续半年多了。刚开始就叁十来人,后来其他学校听说后也都加入进来。

山道上的年轻身影

说实在的,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学生在山里活动,心里还挺纳闷的。现在的孩子不都爱抱着手机玩吗?怎么愿意每周花叁个小时来爬山?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正蹲在路边记录什么,我凑过去看了看。他在本子上画着蕨类植物的形状,旁边密密麻麻写着观察笔记。"我们班来了二十多人,"他头也不抬地说,"比在教室里上课有意思多了。"

往山上走,又遇见几个女生在清理步道两旁的垃圾。她们把塑料袋挂在背包带上,一边走一边捡。其中一个扎马尾的姑娘说,最开始她们只是来做环保实践,后来发现调兵山的生态环境特别适合做自然观察。现在每次来都带着任务,要么记录昆虫种类,要么测量树木生长情况。

说实话,看到这些"周边学子约百名叁小时"的坚持,我倒是想起自己上学那会儿。那时候我们也常去野外,但也就是春游秋游,哪像现在这样有系统性地开展活动。带队老师介绍说,他们已经把这里建成了自然课堂,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叁小时的收获

我在半山腰遇到一位正在指导学生辨认植物的老师。她指着岩缝里的一株草药说:"这是黄芩,清热解毒的。"周围五六个学生赶紧低头记录。老师转过身对我说,这叁个小时不是随便安排的——太短了达不到效果,太长了孩子们会累。正好是从学校出发到返回的完整周期,既能保证活动质量,又不影响正常课程。

有个比较腼腆的男生悄悄告诉我,他通过这每周叁小时的活动,已经认识了调兵山常见的五十多种植物。说着说着,他忽然指着树上一只鸟让我看:"那是灰喜鹊,它们在这片山上特别多。"能看出来,他是真的喜欢这里。

太阳渐渐西斜,学生们开始往山下集合。我注意到他们虽然满头大汗,但个个精神头都很足。几个男生还在争论刚才看到的蘑菇能不能食用,女生们则互相展示手机里拍到的野花。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在教室里确实不太一样。

下山的路上,我问带队老师这个活动会不会一直办下去。她擦了擦汗,语气很坚定:"只要孩子们有兴趣,我们肯定继续。你看他们现在的状态,这叁个小时比在操场上体育课收获大多了。"确实,这种走出教室的学习方式,似乎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回到山脚下,学生们正在整理装备。水壶、记录本、标本袋......这些寻常的物品,因为沾上了山间的泥土和草叶,显得格外有生气。望着他们排队上校车的背影,我不禁想:或许最好的课堂,真的不止在四堵墙里。调兵山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不正是个很好的例子吗?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