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品茶上课,洛阳茶艺研习课堂
推开那扇雕花木门,茶香就顺着穿堂风柔柔地扑了过来。
都说洛阳是十叁朝古都,牡丹花城,可你要是只盯着龙门石窟和应天门,那才真是错过了它骨子里的另一番滋味。这滋味,就藏在寻常巷陌的一盏清茶里。我这次来参加的“洛阳品茶上课,洛阳茶艺研习课堂”,算是真正摸到了这扇门。
茶汤里,泡着一个慢下来的洛阳
教我们茶艺的老师姓陈,说话不紧不慢的,手势也轻柔。她不急着让我们泡茶,反倒先让大家围着桌子坐下,看玻璃壶里的水烧开。“水有叁沸,鱼目、连珠、鼓浪,现在刚到鱼目,还得等等,”她微笑着说,“喝茶这事儿,第一个要学的就是‘等’。”这话一下子把我心里那点焦躁给按了下去。是啊,在洛阳这座老城里,连时间都好像被茶水浸润过,走得格外从容。
接着是温杯烫盏,听着热水注入盖碗的清脆声响,闻着被热气激发出来的、清幽的茶香,整个人不知不觉就静了下来。陈老师演示着如何用盖碗泡出一杯不苦不涩的绿茶,那手法,轻柔得像是在抚摸一件珍宝。“我们这堂洛阳品茶上课,不只是学个样子,”她一边注水一边说,“你得去感受。感受茶叶在水里的舒展,感受茶汤在舌尖的变化。”
轮到我们自己动手了。手忙脚乱是免不了的,水不是冲猛了,就是出汤慢了。陈老师也不恼,挨个儿走过来,轻声指点:“手腕再放松些……对,就是这样。”当我终于手抖着倒出第一杯还算像样的茶时,心里竟涌起一股奇妙的成就感。
一叶见山河,一味知古今
中场休息时,我们品尝了几种不同的河南本地茶。信阳毛尖自不必说,那股鲜爽的豆香味儿,一入口就知道是顶好的春茶。但最让我意外的,是一种产自伏牛山区的野生红茶,茶汤红亮,喝起来带着一股独特的蜜糖韵。“好茶不只在名头,更在它能让你喝出山野的气息,阳光的味道,”陈老师端着茶杯,眼神里透着光,“咱们这洛阳茶艺研习课堂,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咱家门口,也有不输别人的好东西。”
这话说得实在。看着杯中沉浮的叶片,我忽然觉得,这喝的哪儿只是一杯茶呀。这分明是喝下了整座伏牛山的云雾,喝下了茶农清晨采摘时的露水,喝下了这片土地上,那股子沉静又坚韧的劲儿。
后半段课,陈老师讲起了洛阳与茶的古道渊源。作为曾经的天下之中,四方货物在此集散,茶,自然也是其中重要的角色。听着那些古老的商旅故事,再品着杯中的现代茶汤,历史与当下,竟在这一刻奇妙地连通了。
课程结束时,窗外已是华灯初上。我带着一身茶香走出教室,感觉脚步都轻快了许多。这次来参加洛阳茶艺研习课堂,收获的远不止泡茶的手艺。它更像是在喧嚣城市里,找到了一处能让心灵靠岸的安静码头。下次若有人问起洛阳有什么好玩的,我大概会神秘地笑笑,然后告诉他:“去找个茶室坐坐吧,那里的洛阳,和你看过的,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