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附近500块钱的爱情,潮汕地区低价情感故事
夜色渐浓,广济桥的灯光倒映在韩江水面,桥上走过叁叁两两的游人。老陈蹲在桥头的石墩旁,手指间夹着半截香烟,目光追随着那些成双成对的影子。
"师傅,走么?"一个穿着碎花裙的姑娘站在路边招手。老陈掐灭烟头,利落地打开出租车门。姑娘坐进车里,报了个城中村的名字。
车里的收音机正放着潮剧《陈叁五娘》的片段,咿咿呀呀的唱腔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姑娘忽然开口:"这戏文里唱的,为了爱情私奔,现在听着真可笑。"老陈透过后视镜瞥见她眼角泛红,握着方向盘的右手不自觉地紧了紧。
五百块能买什么
"五百块在这年头能买什么?"老陈想起昨天在牌桌上,开杂货铺的老林掰着手指头算,"两包好烟,叁顿牛肉火锅,或者......"桌角有人咳嗽两声,老林立刻噤声。空气中飘过一丝若有似无的尴尬。
车子拐进狭窄的巷子,两旁是密密麻麻的出租楼。姑娘下车时,掏出皱巴巴的纸币,正好五张。老陈看着她走进那栋贴着"出租单间"的旧楼,突然想起这是本周第叁个在这个时间点去那栋楼的年轻姑娘。
第二天晌午,老陈在肠粉店遇见了那个姑娘。她正小心地把五块钱的肠粉分成两份,旁边坐着个瘦削的男孩。"这个月房租还差五百。"男孩低声说。姑娘把多半的肠粉推到他面前:"我找到活儿了,晚上去酒楼端盘子。"
老陈低头喝了一口滚烫的工夫茶,舌尖被烫得发麻。他想起自家女儿也在深圳打工,去年回家时,手上多了枚闪亮的戒指,却再不见从前那般爱笑。
巷子深处的灯火
那晚收工时,老陈特意绕到城中村。巷子深处有家亮着粉红色灯光的小发廊,几个姑娘坐在玻璃门后玩手机。她们看起来都不过二十出头,脸上带着相似的倦意。
街角卖粿条汤的阿婆慢悠悠地收拾摊子:"这些女仔啊,都是从下面县里来的。有的要给家里寄钱,有的要供男朋友读书。"她舀起一勺猪骨汤,雾气模糊了满是皱纹的脸,"五百块,对有些人就是个包,对有些人就是一个月的指望。"
老陈想起叁十年前,他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载着现在的老婆穿过潮州的老街。那时他们最大的开销,不过是两毛钱一根的冰棍,和五块钱看一场露天电影。
雨季来得猝不及防。凌晨两点,老陈送完最后一个客人准备收车,却看见碎花裙姑娘蹲在便利店的屋檐下躲雨。她怀里抱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刚买的退烧药。
"上车吧。"老陈摇下车窗。姑娘犹豫片刻,湿漉漉地钻进后座。途中她接到电话,语气突然轻快:"你别起来,我买到药了......钱够用,老板刚结了工钱......"
老陈看着计价器上跳动的数字,在到达目的地时伸手按停了它。"十五块。"他说。姑娘递来一张二十的纸币:"不用找了。"推开车门冲进雨中,那身影竟带着几分骄傲。
雨刮器在玻璃上划出规律的弧线,老陈忽然觉得,在这座以工夫茶和牛肉丸闻名的古城里,每天都在上演着比戏文更真实的人生。那些被明码标价的情感故事,或许才是生活最原始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