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同窗共度时光记
河套平原的风总是带着泥土的清香,吹过教室窗外的白杨树,沙沙作响。巴彦淖尔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的那些年,就像田埂上疯长的麦苗,青涩又茂盛。
记得初叁那年换座位,班主任把我和她分到同桌。她抱着书包坐下时,马尾辫扫过我的课本,带着淡淡的洗衣粉香味。我们桌子中间用粉笔画了条歪歪扭扭的"叁八线",谁过界就要用小石子轻轻敲一下。有次我数学考砸了,盯着卷子发愣,她忽然把橡皮推过界:"借你用,别垂头丧气的。"那块草莓味的橡皮,我在笔袋里藏了整个夏天。
差差时光里的秘密
所谓差差,大概就是这种微妙的距离感。男生们课后在操场疯跑,满身是汗地回到教室,女生会嫌弃地扇着鼻子,却悄悄把薄荷糖放在他们课桌上。生物课分组解剖青蛙,女生吓得闭眼,男生故作镇定地拿起手术刀,手其实在微微发抖。这种既想靠近又故作疏远的别扭,成了青春里最可爱的注脚。
高二那年运动会,4×100米接力赛前,我们班男生在练习交接棒时总掉链子。体育委员急得直跳脚,几个女生默默带来了医用胶布和剪刀。她们把胶布剪成小段贴在虎口,说这样能防滑。比赛时,当最后一棒冲过终点,全班同学不论男生女生都抱在一起欢呼。那时才明白,所谓的差差,不过是成长路上的缓冲带。
离高考还有叁个月的时候,她在晚自习传给我一张纸条:"你想考去哪里?"字迹工工整整,像她这个人一样认真。我们在草稿纸背面画了好多城市地图,北京、上海、呼和浩特……最后同时停在"本地大学"那个选项上,相视而笑。那个笑容里有太多说不清的东西,像黄昏时黄河水面泛起的粼光。
如今同学聚会,大家提起当年的糗事还会笑作一团。谁往老师粉笔盒里放了毛毛虫,谁在元旦晚会上跑调,谁偷偷在课桌下传阅小说。那些男生女生之间的差差感,早已化作举杯时心照不宣的默契。有个女生指着墙上毕业照说:"看你们男生当时非要在后排踮脚,结果显得头特别大。"男生立刻反驳:"还不是你们女生非要坐在前排,害得我们只能站台阶上。"
去年冬天回母校,教室已经装了多媒体设备,但黑板旁依然贴着值日表,男生女生的名字交替排列。操场边的白杨树粗了一圈,树皮上还能找到我们刻下的毕业年份。我把手放在那些模糊的字迹上,仿佛触摸到了时光的纹路。
或许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故事,但在巴彦淖尔这片天空下,我们的青春显得格外辽阔。男生女生一起差差的岁月,就像河套平原的向日葵,始终朝着光的方向生长,带着泥土的朴实和太阳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