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学生品茶喝茶上课,学子课堂品味茶香时光
青城山脚下的教室里飘着龙井的清香,这可不是什么茶馆,而是都江堰某中学周叁下午的常态。你或许会纳闷,学生上课怎么还喝上茶了?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
记得第一次看见学生们端着玻璃杯走进教室时,我也觉得新鲜。茶具在课桌上叮当作响,和窗外岷江的水声混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和谐。起初我以为就是简单的茶艺兴趣班,后来才发现,这茶香已经飘进了语文课、历史课甚至数学课里。
就拿上周那堂地理课来说吧。老师讲到都江堰水利工程,正好赶上大家在品鉴本地的青城雪芽。他让学生先抿一口茶,感受那股清冽,然后话锋一转:“咱们喝这口水,和都江堰分出的内江水,其实是同源啊。”教室里顿时安静了,只剩下茶香在飘。你说妙不妙?一口茶,把两千年前李冰治水的智慧,和现在的我们连在了一起。
茶香里的另一种成长
刚开始推行这个课程时,不少家长直摇头:“这不是耽误学习吗?”可现在你看看,这些孩子泡茶时那份专注劲儿,倒像是变了个人。我们班有个男生,以前五分钟都坐不住,现在能安安静静地研究不同水温对茶汤的影响。他说,看着茶叶在杯子里慢慢舒展,心里特别踏实。
这种变化挺神奇的。不是说茶有什么魔力,而是这个过程让学生们学会了慢下来。现在的孩子啊,什么都讲究快,快节奏的生活,快餐式的娱乐。可喝茶这件事急不得,水温要合适,冲泡要耐心,品茗要静心。这不,慢慢地,课堂上浮躁的气氛少了,讨论问题的深度反而增加了。
都江堰学生品茶喝茶上课这件事,看起来是在学茶,其实是在学怎么生活。就像语文老师在教《兰亭集序》时说的,王羲之他们曲水流觞,不也是在山水之间寻找灵感吗?我们虽然没有流觞曲水,但在茶香中体会文化,也算是一种传承吧。
隔壁班的李老师有个特别形象的比喻:“咱们都江堰的水,养出了好茶;咱们的课堂,就像这紫砂壶,要把水和茶叶最好的部分都激发出来。”我越想越觉得在理。教育不就是这样吗?不是硬灌知识,而是创造合适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舒展自己的味道。
有时候下课了,学生们还不急着走,叁叁两两地讨论刚才品的那道茶。有的说喝出了青草香,有的说回味甘甜,还有的在研究为什么同一款茶每个人喝出的感觉都不一样。这种自发的讨论,比老师硬布置的作业有意思多了。
说到底,都江堰学生品茶喝茶上课这个尝试,给我们的启发挺大的。它让我们看到,学习可以有很多种样子,课堂也可以很生活。当茶香飘进教室,知识好像也变得有了温度,能够慢慢地、轻轻地流进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