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生品茶工作室,滁州学生茶艺交流空间
最近路过学校后街,发现新开了家挺特别的小店——滁州学生品茶工作室。说真的,第一眼看到这个招牌我还纳闷,现在学生都开始搞茶文化了?怀着好奇心推开门,没想到这一脚就踏进了新世界。
店面不大但特别温馨,原木架上整齐摆放着各式茶罐,有个男生正专注地用玻璃壶泡绿茶。水汽袅袅升起时,他轻轻转动公道杯分茶,那手法熟练得根本不像大学生。后来聊天才知道,他是生物系大叁的,因为爷爷在茶山种茶,从小就对茶叶特别有感情。
这里不光是喝茶的地方
第二次去正好赶上他们在办茶会。七八个同学围坐在一起,有个扎马尾的女生正在讲如何辨别铁观音的香气。她让大家先闻干茶香,再品茶汤香,最后感受杯底香。“像不像在闻春天的兰花?”她这么一问,大家都笑着点头。说来也怪,经她这么一引导,那茶香真的变得立体起来了。
负责工作室的同学告诉我,这个滁州学生茶艺交流空间完全是由学生自发组建的。除了每周的品茶活动,还会不定期请茶学老师来开讲座。上个月他们甚至组织了去琅琊山茶园的实践活动,同学们跟着茶农学习采茶制茶,回来都说比上十节理论课还管用。
让我意外的是,来这里的不止有茶艺社的同学。那天碰到个计算机系的同学,他说来这儿是因为编程遇到瓶颈时,泡茶能让他静下心来。“看着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就像在诲别产耻驳时突然找到关键代码一样畅快。”这种跨学科的交流,反而碰撞出不少有趣的火花。
现在越来越多同学把这里当成校园里的“精神充电站”。考试前会来喝杯安神的白茶,小组讨论时会借场地边喝茶边头脑风暴。有次碰到几个文学院的同学在茶香中讨论古典诗词里的茶文化,那场景仿佛让人穿越回了古代文人雅集。
记得有回下雨天我去工作室,正好遇到他们在试新到的凤凰单丛。主持茶会的同学说这款茶有“山韵”,让我们细品之后说说感受。有人说喝出了雨后青苔的气息,有人觉得是岩石的矿物感,还有个同学调皮地说尝到了“知识的味道”。满屋子的笑声伴着窗外的雨声,那份温暖至今还记得。
这个由学生自己打理的滁州学生品茶工作室,已经悄悄成了校园里的文化绿洲。它不像外面的茶馆那么商业,更像是个让大家慢下来的共享客厅。在这里,一杯茶的时间,可能就交到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想通了困扰许久的问题。有时候觉得,这种看似“无用”的时光,恰恰是我们大学生活里最珍贵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