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藁城茗茶评选海选工作坊
这几天路过藁城老城区,总能看到“藁城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的招牌在巷口晃悠。说真的,头回看见这名字时我还愣了下神——这年头连喝茶都要搞海选了?
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走进工作室,迎面就是个青砖砌成的茶台。穿亚麻衫的李师傅正在烫杯子,水汽氤氲里他抬头笑笑:“别看咱们挂着‘大选’的名头,其实就是给本地茶农搭个台子。”他拎起一把紫砂壶,茶水在空中划出琥珀色的弧线,“去年光黄冠毛峰就收了二百多种样茶呢。”
茶香里的门道
工作室后院简直像个小型茶园。竹匾里摊着刚送来的茶青,几个老师傅正凑在树荫下评茶。穿藏青色对襟衫的赵姐捏起几根茶叶在掌心轻转:“您瞧这白毫银针,得看芽头肥不肥壮,白毫密不密实。”她顺手把茶样递给我闻,那股子兰花香冷不丁钻进鼻腔,让人想起清晨沾露的山岚。
隔壁“藁城茗茶评选海选工作坊”最近也在忙活。他们的评选方式挺特别,把试茶桌直接支在了古茶树下。工作坊负责人小张给我倒了杯参赛茶汤:“我们这儿更看重茶汤的‘活劲儿’。”他说的“活劲儿”指的是茶汤在喉咙里回甘生津的感觉,确实,刚才那口茶下肚,喉头竟泛出丝丝凉甜,像含过薄荷糖似的。
这两家看似在打擂台,其实倒成了互补。工作室侧重茶叶外形与香气,工作坊专攻茶汤口感,不少茶农都会两边送样。王大爷家的云雾茶就在上周拿了双料好评,老爷子乐得当场开箱要给街坊分茶。
茶碗里见真章
最热闹还数盲品环节。二十多个白瓷碗列成长龙,每碗只标编号。评审们端着茶海缓步巡行,时而俯身细嗅,时而対光观色。有位老师傅在第七碗前驻足良久,突然招呼助手:“快记!这茶第叁泡还有山场气!”
我在旁边看得入神,李师傅递来两杯茶让我猜哪杯胜出。左边那杯香气高扬,右边这杯滋味醇厚。正犹豫着,他突然笑了:“其实啊,好茶就像找对象,没有十全十美,就看对不对胃口。”这话引得众人都笑起来,紧绷的评选气氛顿时松快不少。
暮色渐浓时,工作坊那边的炭火炉还亮着。小张他们在试焙新茶,茶香混着栗木香飘过院墙。今天最终选出的叁种茶样将送往省里参赛,装茶的锡罐上郑重贴着红纸,墨迹未干的“藁”字在夕阳下泛着光。
走出巷子时回头望,两家的灯笼都亮起来了。或许明天又会有新的茶农揣着自家宝贝叩响木门,在这些朴素的茶碗里,正流淌着属于藁城茶最本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