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为何光说不练
走在衢州街头,你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足浴店的招牌一个比一个亮眼,什么“祖传手法”“泰式理疗”“五星体验”,说得天花乱坠。可你真要推门进去,往往又是另一番光景。这不免让人纳闷:这些店怎么老爱把牛皮吹得震天响,落到实处的东西却少得可怜?
先说宣传这事。现在不少足浴店把心思全花在门面功夫上了,抖音、传单、灯箱广告,恨不得把所有好词都往自己身上揽。可你稍微较个真,问他们所谓的“祖传手法”到底传了几代,师傅在哪儿学的艺,八成支支吾吾说不清楚。这种光打雷不下雨的做派,时间长了谁还买账?
说得比唱得好听
我有个朋友上个月就着了道。看到一家新开的店打着“古法足疗,即刻缓解腰腿酸痛”的标语,兴冲冲办了卡。结果去了两次回来直摇头:“师傅连穴位都找不准,力度不是太重就是太轻,跟广告上说的完全两码事。”这种落差,顾客经历一次就寒了心。
其实衢州这座城不大,熟客生意占着很大比重。老板们不可能不懂这个理,可为什么还是前赴后继地走上“只吹不做”的老路?细想起来,怕是急着赚快钱的心态在作祟。现在开店成本高,竞争又激烈,有些店主就想着先靠漂亮话把客人哄进来,把钱收了再说。至于服务质量能不能跟上,反倒成了次要问题。
这让我想起城南有家开了十多年的老店,门脸不大,装修也简单,可生意一直红火。跟老板聊过几句,他说得实在:“我们这行,客人的脚比什么都聪明。手法到位了,人家下次自然还来;要是光会耍嘴皮子,第一个客人就是最后一个。”这话朴实,却点出了问题的要害。
功夫都在表面上
现在不少新开的足浴店,钱都砸在装修上了——仿红木家具、水晶吊灯、真皮沙发,看起来倒是气派。可你往按摩椅上一躺,师傅的手法生疏得像在揉面团,这时候再豪华的装修也成了讽刺。客人花钱是来放松的,不是来参观样板间的。
还有那些花里胡哨的项目名称,什么“经络归元”“气血重生”,听得人云里雾里。说白了不就是足底按摩吗?硬要包装得神乎其神。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店连最基本的足浴盆卫生都搞不好,盆边的水渍都没擦干净,却跟你大谈什么“养生哲学”。
这种情况见得多了,难免让人思考:是不是整个行业的风气出了问题?当大家都把精力放在营销话术上,踏实做服务的反而吃了亏。这就好比劣币驱逐良币,时间长了,认真做事的人也会开始怀疑自己的坚持。
不过话说回来,顾客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城西那家老店,老师傅今年六十多了,指甲修剪得干干净净,下手又稳又准。他不搞什么会员充值,也不推销产物,可客人宁愿排队等着。问起秘诀,他就一句话:“手上功夫不骗人。”这样的店,在衢州还真不算少,只是被那些吵吵嚷嚷的声音给盖住了。
说到底,足浴这行当终究是个手艺活。师傅一双手按下去,客人立刻就知道深浅。水温合不合适,力道到不到位,穴位准不准确,这些细节做不得假。你把宣传做得再漂亮,不如让客人舒舒服服睡个觉;你把项目包装得再高端,不如实实在在地把一盆洗脚水伺候妥当。
其实何止足浴店,哪个行业不是这个理?嘴上说得再好听,不如把事情做到位。特别是服务行业,客人这次满意了,下次自然会想着再来。要是每次都让顾客觉得“又被忽悠了”,哪怕你说破天去,这生意也做不长久。
所以那些还在琢磨怎么把广告词写得更花哨的店主们,或许该换个思路了。与其在“吹”上面下功夫,不如在“做”上面多用心。把每个客人的脚伺候舒服了,比什么宣传都强。毕竟在衢州这样人情味浓的小城里,好名声是靠一双双脚走出来的,不是靠一张张嘴说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