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那里有站小巷,河源那条有站的小巷
河源那里有站小巷,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每次听本地人这么提起,我总会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巷子,才会被冠以“有站”这么个特别的称呼呢?
那条巷子就在老城区的深处。第一次去的时候,我在巷口犹豫了好一会儿。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墙角爬着些青苔,两边的老房子挨得很近,晾衣杆从这头伸到那头,挂着些半干的衣裳。要说特别,这里看起来和别的老巷子也没什么不同。
巷名里的故事
后来和巷口修鞋的老伯聊天才明白,原来“有站”说的是旧时候的事。那时候这里有个小驿站,赶路的人会在这歇个脚,喝口茶。时间长了,大家就把这巷子叫成了“有站小巷”。老伯边说边指着巷子中段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喏,原先就在那儿,现在改成了小杂货铺。”
我顺着他的方向看去,现在那家杂货铺门口摆着几把塑料凳,偶尔有老人坐在那儿下棋。驿站早就没了踪影,但人们停下来歇歇脚的习惯,倒是保留了下来。
住在巷尾的李阿姨告诉我,她小时候这条巷子可热闹了。“那时候卖豆腐花的、修伞的、磨刀的,都会在巷子里停下来吆喝。”她说现在安静多了,但每天早上,还是能听到卖早餐的叁轮车按着铃铛穿巷而过的声音。
这条河源那里有站小巷最让我着迷的,是它那种不急不缓的节奏。和外面大街上行色匆匆的人流相比,这里的时间仿佛走得慢一些。下午两叁点,阳光斜斜地照进来,把半条巷子染成暖黄色,这时候总能看到几只猫趴在墙头打盹。
偶尔会有游客举着相机进来拍照,但大多时候,这里还是属于本地人的生活空间。傍晚时分,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晚饭,炒菜的香味从窗户飘出来,夹杂着家长叫孩子回家吃饭的喊声。
要说这条河源那条有站的小巷有什么特别,大概就是它那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气息吧。没有刻意保留什么,但该留下的都留下了;没有拒绝变化,但变化得不算太快。那些老习惯、老声音,就像巷子里的青石板,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却从未消失。
有时候我会想,或许每条老巷子都有自己的性格。而这条巷子的性格,就藏在那句“有站”里——它提醒着每一个走过的人,生活不必总是赶路,偶尔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才是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