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邻近车站的小巷
酒泉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
出了酒泉火车站,隔着广场就能看见那条小巷。说它是巷子,其实也就是两栋旧楼中间夹着的一条小道,灰扑扑的水泥墙面上留着经年的水渍,晾衣绳横七竖八地牵着,挂着的衬衫在风里晃荡。你要是匆匆路过,大概不会多看它一眼。可我这人有个毛病,就爱往这种不起眼的地方钻。
巷口有个修鞋的老师傅,坐在小马扎上,头也不抬地忙活手里的活计。旁边支着个早点摊,炉子上的蒸笼冒着白白的热气,混着油炸果子的香味,直往人鼻子里钻。这才早上七点多,巷子已经醒了。往里走,声音就杂了起来。二楼传来小孩子背课文的朗读声,一户人家的窗户里飘出炒菜的滋啦声,还有几个老人坐在小板凳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这些声响和味道混在一起,织成了一张热腾腾的生活的网。
我放慢脚步,让自己融进这片烟火气里。这邻近车站的小巷,就像一个奇妙的过渡地带。几步之外,是火车站广场上南来北往的旅客,拖着行李箱,脸上挂着匆忙和期待。而一拐进这里,时间仿佛就慢了半拍。人们不急着赶路,他们是在这里生活。这种反差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好像同时看到了一个地方的两副面孔。
再往里走深些,巷子窄得几乎只容一人通过。阳光被两边的楼房挤成细细的一条,斜斜地照在墙角几盆绿植上。我看到一个年轻的母亲,正踮着脚把洗好的床单晾起来,她叁岁模样的孩子就在她脚边,咿咿呀呀地玩着一个旧玩具。这一幕平平无奇,却让我心里一动。在这条酒泉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里,日复一日的,就是这些最普通、也最扎实的生活场景。
巷子尽头,有一家开了有些年头的杂货铺,玻璃柜台被磨得有些发毛。老板是个头发花白的大爷,正听着收音机里的秦腔,眯着眼跟着哼。我进去买了瓶水,顺口问了句:“大爷,在这开了很多年了吧?”他睁开眼,笑了笑:“比那边新车站的年岁还长哩。”他的话不多,却让人感觉,这条巷子的记忆,都藏在他那布满皱纹的眼角里了。
站在巷尾回望,来路被光影切割得明暗交错。我突然想,那些从火车站走出来的人,有多少人会拐进这条邻近车站的小巷呢?大多数人恐怕是直奔着目的地去了。他们错过了这份藏在喧嚣旁的安静,错过了观察一座城市最真实呼吸的绝好机会。这条巷子,它见证了多少次离别与重逢,又默默承载了多少户人家的喜怒哀乐呢?
风又来了一阵,带着河西走廊特有的干燥气息。我转身走出巷子,重新回到人头攒动的广场上。回头看,那条酒泉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依旧安静地待在那里,像一位沉默的旁观者,继续迎送着下一个平凡的日子。这短短一程,仿佛从一个世界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又走了出来,手里好像什么都没多,心里却好像装了点不一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