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附近学生约500一次,郴州学生相约500一次
最近在本地一些社交平台上,总能看到“郴州附近学生约500一次”这样的信息飘过。说实话,第一次瞥见这个标题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这数字和表述方式难免让人多想。不过后来跟几个在读的学弟学妹聊起来,才发现这事儿还真没那么复杂。
原来这说的就是郴州高校圈里最近流行的勤工俭学新模式。有些艺术系同学接私单给人画肖像,从线稿到上色正好收500;师范专业的做定制化家教,叁小时系统辅导也是这个价;还有计算机系的帮人做网页设计,连前端带基础优化打包价500。这种“郴州学生相约500一次”的约定俗成,不知不觉成了校园里的行价。
这个价格是怎么定下来的?
我特意问了做校园中介的学妹小林。她边整理订单边跟我说:“刚开始大家收费都乱得很,有人收300有人敢要800。后来慢慢发现,500这个数刚好卡在心理平衡点上——对学生党来说,既不会觉得太肉疼,又能保证服务质量。”她翻出手机里的排班表给我看,“现在每周能接20多单,同学们轮着来,都能赚点生活费。”
大叁的机电工程专业学生小陈就是受益者。他靠在宿舍阳台上组装的小型工作室,接智能家居调试的活儿。“上次给一位老师家装智能灯具系统,从布线到编程调试,正好忙活一下午。”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笑道,“比起去快餐店打工,这样既能用上专业课知识,报酬也更合理。”
不过这种“郴州学生相约500一次”的模式也遇到过麻烦。上个月有校外机构想批量下单,要求同时安排十个同学去商场做促销,还压价到300。学生自治会直接就给回绝了——他们专门制定了服务标准清单,明确哪些类型的活能接,哪些属于变相廉价劳动力。
学生代表李悦说得在理:“我们搞这个不是为了内卷压价,而是想让技能变现更规范。现在连收费标准都细化了,编程类和设计类项目基础价500,需要外出采集数据的再加补贴。”说着她翻开最新的合作登记表,上面已经记录了这学期两百多笔正式对接。
学生处处长倒是挺支持这种创新。他在食堂碰到我时提过:“只要不离谱要价或违反校规,这种锻炼机会比宅宿舍强多了。前几天还有学生用这笔钱买了专业书籍呢。”不过他也提醒同学们务必通过学校审核的渠道对接,避免私下交易惹麻烦。
学生创业中心的玻璃墙上,最近贴满了各种服务案例。有帮社区老人改造旧相册的,有给小区设计绿化方案的,还有个团队接了个民宿墙绘的单子。负责登记的王老师指着待接单列表说:“这些标注500的项目最抢手,通常发布两小时就没了。有些同学做出口碑后,开始按难度分级报价,但基础档始终保留着500这个选项。”
夜幕降临时,教学楼里还亮着几盏灯。经济学院的小张刚完成今天的最后一个订单——给本地茶商设计产物包装。她边收拾数位板边说:“其实很多人误会我们这‘郴州附近学生约500一次’,觉得是不是太功利。但真正做起来才发现,这是在帮我们提前适应市场规则。”窗外,郴州的霓虹灯次第亮起,映照着这些正在摸索成长的年轻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