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小巷子里150的爱情,深巷百五情缘故事
青石板路被梅雨浸得发亮,我撑着伞站在巷口,想起奶奶说过的话:“这条巷子啊,住过一户特别的人家。”雨丝斜斜地飘进来,沾湿了裤脚。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事了。巷子最里头有间老屋,住着个从上海来的知青,大家都叫他陈老师。他本是来乡下教书的,谁知返城名单下来那天,他撕了车票。原因简单得很——巷口豆腐坊的姑娘阿瑛,说要给他做一辈子豆腐花。
一百五十步的距离
从陈老师住的院子到豆腐坊,不多不少,正好一百五十步。这是陈老师用脚步量过无数遍的。清晨天还没亮,他就踩着露水出门,守在豆腐坊外等第一锅豆浆煮沸。阿瑛总会舀一碗最嫩的豆腐花,撒上虾皮和紫菜,淋几滴香油。那碗豆腐花,只要一毛五分钱。
巷子里的老人常说,看他们两个,就像看早年的黑白电影。陈老师教孩子们念书,阿瑛磨豆浆;陈老师拉二胡,阿瑛就跟着哼小调。有回阿瑛发热,陈老师在那一百五十步的巷子里来来回回走了十几趟,就为了送一碗草药。邻居隔着窗子看见,都偷偷地笑。
时间就这么不紧不慢地流走,像巷口那条小河。后来知青都可以回城了,陈老师的家人从上海来了好几封信,他都收在抽屉里,没回。有人问他图什么,他正给阿瑛修豆腐磨子,头也不抬:“图她做的豆腐花甜。”
现在巷子里的老屋都拆得差不多了,豆腐坊也早就关了。但你要是清晨路过,还能闻到空气里若有若无的豆香味。住在巷子里的老人说,那是阿瑛留在青石板缝里的念想。
我收起伞,雨水顺着伞尖在石板上晕开一圈。忽然明白,有些爱情就像这巷子,不需要多宽敞,能容下两个人并肩就好;也不需要多长,一百五十步,刚好走完一辈子。
转身要离开时,看见一对年轻人举着手机在巷子里拍照。女孩靠在斑驳的墙边,男孩认真地对焦。他们大概不会知道,四十年前,也有两个人这样站在这里,一个磨豆腐,一个教书写字,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诗。
雨渐渐小了,我最后望了一眼这条深巷。陈老师和阿瑛的故事,就像那碗一毛五分的豆腐花,简单,却让人记了一辈子。这大概就是深巷百五情缘最动人的地方——它不要你轰轰烈烈,只要你在那一百五十步里,稳稳地走,慢慢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