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微信附近的人怎么知道是卖的,吉安微信附近的人如何判断是销售
吉安微信附近的人怎么知道是卖的
这几天和几个吉安老表喝茶,聊起微信上附近的人功能。有个朋友突然问我:"你说那些打招呼的人,是怎么看出来对方是不是做销售的?"这话倒让我想起不少有意思的现象。
其实微信头像和相册封面能说明很多问题。比如去年我在吉安城南吃饭时,随手打开附近的人,就看到几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有个头像直接是某楼盘宣传图,背景还是吉安新区的在建工地。另一个更明显,封面图放着"专业装修二十年"的标语,底下还留着手机号。这种几乎把职业写在脸上的情况,在吉安本地的微商和中介里特别常见。
不过现在很多人都学聪明了。上个月我遇到个卖茶叶的,头像用的是生活照,朋友圈前几条都是日常分享。但往下多翻几分钟,就会看到若隐若现的产物信息。这种半隐半现的营销方式,反而让人更难判断。有时候得看对方发的定位是不是经常变动,如果总在不同商圈出现,那很可能就是跑业务的。
打招呼的内容也很关键。直接问"需要贷款吗"这种太明显了,现在更多人会用"你好,交个朋友"开头。但聊着聊着,话题总会转到某个产物或服务上。我有次在吉安步行街等人,就遇到个做美容推广的,先是聊天气,接着说到皮肤保养,最后才提到她们店正在搞活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确实需要多聊几句才能察觉。
朋友圈更新频率也是个参考。正常用户可能几天发一次生活动态,但销售人员往往每天发好几条产物信息。特别是晚上八九点,经常能看到集中刷屏。内容也很有规律,不是客户反馈就是优惠倒计时,偶尔穿插些励志语录。这种节奏化的内容发布,在吉安的房产中介和保险从业者中特别明显。
其实在吉安这样熟人社会特征明显的城市,很多人做销售都会带上地域标签。比如聊天时特意提到"我在吉安做了五年建材",或者朋友圈定位经常显示青原区各个新建小区。这种本地化信息的流露,反而成了判断的重要依据。毕竟外地推销员很难对吉安各个片区都这么熟悉。
还有个小细节是看对方是否主动要求加群或推荐公众号。正常交友通常不会这么快推送这些内容。我认识个在吉安做教育培训的,每次加好友后都会说"我们有个家长交流群,要不要进来看看"。这种看似随意的邀请,其实都带着明确的营销目的。
当然现在很多人也开始反其道而行。有些销售人员会刻意营造真实感,朋友圈不仅发工作内容,还会发周末去赣江边散步的照片,或者吉安特色小吃店的打卡。这种虚实结合的套路,让判断变得更有挑战性。不过只要多观察互动模式,还是能发现规律——他们最终都会回到推广主题上。
话说回来,在吉安用微信结交本地朋友本是好事,但确实需要多留个心眼。下次再遇到附近的人打招呼,不妨多看看对方的朋友圈时间线,注意聊天话题的走向。毕竟在虚拟社交里保持适度警惕,总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