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金华站后街的小胡同
巷口那盏昏黄的灯
金华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我打小就熟。每次从外地坐火车回来,拖着行李箱穿过嘈杂的广场,一头扎进这条巷子,心就踏实了。这里和站前完全是两个世界——前面是亮堂堂的柏油路,后面是坑坑洼洼的水泥地;前面人人行色匆匆,后面总能遇见摇着蒲扇的老街坊。
巷子窄,两边墙皮斑驳得很,爬山虎倒是郁郁葱葱的。傍晚时分,各家厨房的香味飘出来,红烧肉的酱油香混着谁家炒辣椒的呛味儿,闻着就让人走不动道。王奶奶总在这时候坐在门槛上剥毛豆,见了我准会喊:“囡囡回来啦?奶奶这儿新晒的梅干菜,拿点去!”
你说怪不怪?金华站后街的小胡同这些年好像被时光忘了。外面的高楼一栋栋起来,这里还保持着二十年前的模样。裁缝铺的陈师傅还在用那台老式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从早响到晚;修鞋的老李头总戴着老花镜,敲敲打打间就能让开裂的鞋底恢复如初。有回我问他为啥不搬去儿子那儿享福,他眯着眼笑:“这儿多少人从我这儿修第一双皮鞋开始,修到孩子都会打酱油咯!”
要说最让人惦念的,还得是巷子深处那家面馆。老板娘下面条的手法那叫一个利落,滚水里一焯,捞起来往碗里一扣,浇上熬了一整夜的大骨汤,再铺几片薄如纸片的火腿——这可是咱们金华的特产。坐在矮凳上吸溜面条的工夫,能听见隔壁桌的大爷聊家常,也能听见刚下火车的旅客用天南地北的口音夸这面地道。
其实走在金华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里,最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火车站每天吞吐着成千上万的人,可一转身进了这条巷子,时间就慢下来了。外卖小哥把电瓶车停在巷口,急匆匆跑进面馆取餐;刚放学的小学生咬着冰棍,在青石板路上跳格子;晚风把晾在竹竿上的衬衫吹得晃晃悠悠,像在跳舞。
前阵子听说这一片可能要改造,心里忽然空落落的。倒不是反对城市更新,只是有些东西,拆了可就真没了。就像巷口那盏昏黄的路灯,每天晚上亮起来,光线虽暗,却能把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它照着下夜班的人回家,照着晚归的学生背单词,也照着我从小到大无数个夜晚。
现在每次走过这条金华站后街的小胡同,我都会多看上几眼。墙角的青苔,屋檐下的燕子窝,还有那扇永远虚掩着的木门——后面是不是还藏着儿时捉迷藏的回忆?或许某天这些都会变,但至少此刻,它还在那里,等着每一个从火车站出来的人,给他们最熟悉的金华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