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98场体验分享,浏阳九十八场经历回眸

发布时间:2025-11-03 05:52:40 来源:原创内容

那天的雨下得淅淅沥沥,我在浏阳河畔的茶馆里翻看手机相册,手指停在了一张舞台灯光的照片上。朋友凑过来问:"这就是你上次说的那个地方?"我点点头,给他续了杯茶。

要说这浏阳98场体验分享,还得从叁月初说起。当时收到邀请函时我还犹豫,毕竟要连着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回想起来,差点就错过了这么难得的经历。

初入现场的惊喜

记得第一天走进会场,迎面而来的不是想象中的严肃气氛,而是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主持人正带着大家做热身游戏,完全不像正式活动的开场。我找了个靠前的位置坐下,旁边的大姐热情地递来本地特产的茴饼:"尝尝,咱们浏阳的老味道。"

这种亲切感贯穿了整个活动。说来也怪,明明是第一次来,却像回了老家似的。舞台上的表演者都不是专业演员,有教书的小学老师,有开餐馆的老板,还有个在读的大学生。他们讲的都是寻常故事,可不知怎的,就是特别打动人。

我最记得有个染布坊的师傅,说着说着突然卡壳了。台下没人催促,反而响起鼓励的掌声。他挠着头笑了:"我这人一紧张就忘词。"然后继续用带着乡音的话,讲他如何把祖传的蓝印花布手艺坚持下来。

那些难忘的片段

这次浏阳九十八场经历回眸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间那场即兴表演。当时台下有位老奶奶说想听花鼓戏,台上的年轻人二话不说就现编了一段。虽然唱得不算专业,但那份真诚让老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其实这类活动最怕变成走过场。但在这里,每个环节都透着真心。有天晚上散场后,我看见工作人员还在核对第二天的流程,就为了把某个观众的特别需求安排进去。这种细致,在别处真的很少见到。

现在偶尔翻看当时的笔记,还能想起那些鲜活的面孔。坐在我前排的退休教师,每场都带着小本子认真记录;总在休息时分糖果的甜品店老板;还有那个总抢着举手提问的中学生......这些画面拼成了完整的浏阳记忆。

临走那天,最早递给我茴饼的大姐塞给我一包新炒的南瓜子。她说:"带回去尝尝,下次再来。"就冲这句话,我觉得这趟来得特别值。回程的车上,我看着窗外渐行渐远的浏阳城区,忽然明白了什么是"此地虽好,终须一别"。

如今半年过去,偶尔还会在朋友圈看到当时认识的朋友晒现状。那个忘词的染布师傅开了工作室,大学生去了文化馆实习,而我也把在那里的见闻写进了工作提案里。有时候想,或许这就是活动的意义——在每个人心里种下种子,然后各自开花。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