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类似的地标建筑

发布时间:2025-11-04 05:52:06 来源:原创内容

那天打车去介休大学城看望表弟,司机师傅一听地址,头也没回地甩过来一句:“哦,去炮楼那边啊。”我愣了一下,心里直犯嘀咕,这大学城怎么得了这么个名号?

等到了地方,表弟在校门口接我,我立马把这事儿当笑话讲给他听。没想到他见怪不怪地笑了:“我们学生私底下都这么叫,你看那边——”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几栋高层学生公寓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窗户密密麻麻,灰扑扑的外墙在夕阳下泛着光,可不就像战争片里的炮楼嘛。

表弟接着说,这些楼刚建成时,大家觉得它们和周围的低矮建筑格格不入,不知是谁先起了这个外号,一下子就传开了。这让我想起老家县城边上也有座水塔,大家都管那地方叫“大蘑菇”,地图上可找不着这名儿。

地标外号里的门道

每个地方好像都有这种民间自发命名的地方。我们小区后头有个半圆顶的体育馆,孩子们都叫它“乌龟壳”;城南那片老厂房改造的艺术区,年轻人爱称它“生锈的盒子”。这些外号比正式名称生动多了,带着当地人才懂的亲切感。

坐在表弟宿舍聊着,他同学插话说:“我们这‘炮楼’冬冷夏热,隔音还差,楼上跺脚楼下听得清清楚楚。”语气里带着调侃,却没多少怨气。看来这外号虽然听着不太好听,学生们倒是坦然接受了,甚至带着点自嘲的幽默。

这种给地标建筑起外号的现象挺有意思的。官方起的名字往往大气庄重,而老百姓起的名字直白形象,一下子就能抓住建筑最显着的特征。“炮楼”这个称呼,确实比“东区学生公寓”好记多了。

我琢磨着,这些民间叫法能流传开来,大概是因为它们接地气,带着普通人的观察和智慧。就像重庆那座穿楼而过的轻轨站,游客们管它叫“过山车”,比正式站名传得还远。

表弟送我去车站时,夜幕已经降临。回头望去,那些“炮楼”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光,每个光点后面都是一个年轻学子的小世界。这个外号也许会一直流传下去,成为一届届学生共同的记忆。

回程的车上,我想着这些扎根在民间的称呼,它们像地方文化的活化石,记录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幽默智慧。也许很多年后,当表弟和他的同学回忆起大学生活,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带着调侃的称呼,还有那些在“炮楼”里度过的青葱岁月。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