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大学城约找学生,南充大学城寻访学子
走在南充大学城的林荫道上,总能遇到叁叁两两背着书包的年轻人。他们手里抱着课本,说说笑笑地从教学楼往宿舍区走,空气里都是青春的味道。
说实在的,每次来这里找人,我都得提前打好几个电话。你可能会问,直接去宿舍楼下等不就行了?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大学城里楼栋密布,光是一个学院就可能分好几栋教学楼,更别说那些外观差不多的宿舍楼了。
记得上周我来找表弟,他只在微信上发了“叁食堂旁边那栋红砖楼”。结果我在叁食堂附近转了整整二十分钟,最后才发现他说的是隔着一片篮球场的教师公寓。这事儿让我琢磨,要是在南充大学城约找学生能有个更准确的方式该多好。
校园里的寻人妙招
后来我慢慢摸索出些门道。比如下午四点左右,图书馆和教学楼之间的主干道上人流量最大;晚饭时间,各个食堂门口则是碰面的好地方。不过这些方法都建立在对方能准时到场的前提下。
有次和在这里读书的学妹聊天,她说现在同学们都习惯用共享实时位置。“但有时候网络不好,定位飘到隔壁教学楼也是常有事儿。”她笑着补充,“所以我们约见面都会说‘老地方见’,就是图书馆东侧那个长椅。”
这话让我想起,在南充大学城寻访学子时,确实需要些这样的“老地方”。可能是某家奶茶店门口,或者是体育馆的第叁棵梧桐树下。这些只有学生们才知道的角落,反而成了最可靠的见面点。
不过这些天我常想,随着新生入学,这些约定俗成的地点会不会失效?刚来的大一新生,怕是连教学楼方位都还没摸清楚呢。
前两天路过学生活动中心,看见公告栏上贴满了社团招新的海报。忽然觉得,这种线下的信息集散地,在手机时代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许下次来南充大学城约找学生时,可以试试在这些公告栏留个便条?
当然,最靠谱的还是提前约定。最好是具体到某栋楼的某个出入口,或者有明显标志物的位置。比如“实验楼正门,就是有爱因斯坦雕像的那个门口”,这样双方都能省去很多寻找的麻烦。
黄昏时分,我站在天桥上看着下面来来往往的学生。他们中有的人步履匆匆,像是赶着去上课;有的慢悠悠地走着,和同伴讨论着晚上去哪家店吃饭。这座大学城就像个微缩的小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出现更智能的定位方式。但在那之前,我们依然需要这些看似笨拙却充满人情味的约定方式。毕竟,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大学城里,每一次成功的会面,都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